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当官那些年 > 第七十九章 截搭题

第七十九章 截搭题

怎么才能治国平下?

    简单,因为《大学》了,要先格物致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为什么格物致知之后,就可以治国平下了呢?

    陈惇在这里,不能引用任何除了程朱理学之外的对“格物致知”的理解。要知道,自古对于“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众纷纭。很多学派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但在科举考试中,陈惇只能用朱熹对这四个字的标准注释: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穷究事物的道理,事物有什么道理呢?

    陈惇略有些茫然地抬起头来,他环视整个考场。就在这一刻,他仿佛有所悟。

    整个考场,有埋头苦答的考生,有分发卷子的书吏,有监视考场的衙役,有出题的考官,还会有改卷子的人,这些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名字,科举考试。

    这种考试已经形成了,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它已经有了自己的运行方式,它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运行方式?

    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认识这种事物,以及它背后的这种运行方式。

    那不就是认识社会吗?

    社会是什么呢?

    社会是人啊。是人组成了社会啊。

    所以大学之道,是让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组成这个社会的人。

    可是人是什么?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不是草木。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性,是自然赋予的,只能压抑、只能抗拒,却抹杀不掉的东西。

    那你要了解人,是不是要知道人的这种性是怎么回事呢?既然有本性,那就一定有后社会加在人身上的东西,这就是你要格物致知要知道的东西,

    第一句和第二句串在了一起,陈惇用笔点了一下,“性”,是指自然性,“道”,是指由性而发,自然而然形成了规矩原则,“教”是指主动及被动性地适应这种规矩原则,而这种规矩原则就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你要想治国平下,就应该先了解这三种东西。

    于是第三句也顺理成章地接上了,你既然了解和学习过了这些知识,就应该去实践它。你既然知道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就可以凭此改良甚至改变这个社会,为人类做出更有益的贡献。

    那么第四句有关仁义的话,就是更上一层楼了。所谓社会和人的运行规律,是大家都有自我求生的欲望故而为了自己更好生存而与他人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的规定秩序,但是这种规则秩序绝不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因为人是利己的,所以真实的社会是战争、剥削、种族、优胜劣汰占据的,在这个时候,儒家才提出了一种平衡社会关系的办法,仁义。

    陈惇长吁了一口气,他知道该怎么破题了。

    “自古帝王之治、圣贤之道,不外中和。中和者,举下万世所宜视为标准者也。故圣人执中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破题一句话写完,看着浸润的墨迹,陈惇开始承接破题,阐明题意。所谓的“中和”,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这是圣人;当我们达不到圣人的水平的时候,那就遵循仁义吧。

    曹正一直在观察着考生,尤其注目陈惇。他看到很多的考生从茫然到被迫下笔,或者干脆交了白卷,三个时辰过去,留在考棚内的考生不过十七八个了,这当中就有陈惇。

    陈惇写完最后一笔,只感觉心怀舒畅,然而却被一道强烈地不能忽视的目光刺中,抬头一看果然是曹老爷。被这目光盯着,陈惇都可以想到他在想什么——怕是怀疑陈惇是个内里草包的家伙,考场上现了原型了。

    陈惇不敢迟疑,顿时上前交卷。

    接过他的卷子,曹正哼一声道:“写得这么慢,往日的机灵劲儿到哪儿去了?”

    曹正给他辅导的时候,自然出过截搭题,彼时陈惇的反应又快又准,让曹正喜不自胜,这一次曹正自以为出的截搭题不如以往的难,却没想到陈惇用了将近两个时辰才堪堪写完。

    “回去吧,”曹正一挥手道:“要是写得不好,初试复试也不要来了!”

    正场没发挥好,还有初试复试的机会,没想到曹老爷却连这个机会也不给了,这样也搞得陈惇有点压力了,做了个鬼脸出来:“老爷明鉴,我反正是拼了命了!”

    曹正把他轰了出去,快步走出考棚的陈惇顿时感觉头脑为之一清,他远远就听见尚薇的叫声:“大哥出来啦!”

    成远有才迎上来:“怎么样,考得好吗?”

    “一般一般,全县第三。”陈惇呵呵一笑,看着陈温担忧的目光,顿时上去抱了一下他:“顺利着呢,我这叫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