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夏州河套地区已经超过两百多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初,李氏之主李彝殷震慑于宋太祖的威势立即遣使上贡,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彝兴(赵匡胤之父叫赵弘殷),以“避讳”之举表忠心。
接着又向宋太祖赠送了三百匹优良的河曲马。
李彝兴死后,其子李克睿依旧继续向宋朝称臣,进贡战马。 在这个阶段,夏州李氏家族对保证宋朝的战马供应起到了相当重大作用。
可是自从李克睿死后,李继捧继承夏州之主,党项部落和大宋之间就时战时和。 那战马供应自然也是断断续续的。
到了西平王李德明这一代,更是严格限制对宋朝的战马交易,只有通过互市上才能交易到极少量的战马。
不过,李德明名义上还是奉大宋皇帝为君主,所以虽然互市上严格限制战马交易,但是河曲马还是能通过民间走私的方式进入大宋。
宋朝还有最后一个马匹来源,就是西南吐蕃诸部。 相比起辽国和西平王李德明,西南吐蕃诸部和北宋地关系要好上许多。
所以大宋从辽国和夏州党项部落不能获得足够的马匹时,就会转而向吐蕃诸部购买马匹。
可惜西南吐蕃诸部所养的马匹多为高原马,已经适应了高原的气候,一旦到中原地区的大平原上,别说是打仗,即使是活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因此这吐蕃部落的高原马匹非到关紧时刻,宋朝一般不会采购。
北宋军队的战马来源除了通过边境贸易购入之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自己饲养。 只是在大宋王朝控制的地区没有适合做牧场地地方。
当时在和辽国、党项部落交界处宋朝也控制一些零星的草场。 但是却不适宜大量牧养马匹,另外还有一个危险,就是非常容易受到辽国和党项部落中的军队和马贼的攻击。
北方草场有限,又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那可以选择养马的地方就只有宋朝南方各路了。 可是南方的气候却又不适宜养马。
当时大宋朝廷也曾尝试过在把南方的农田荒僻下来。 辟为牧场,开始养马。
可是开始牧养之后才发现这个主意荒谬之极,比如当时在江宁府一处牧场牧养马匹,建立牧场地时候放进去一千匹马。 三年之后,却只余下四百匹不到了。
这样惨淡的投入产出比让北宋朝廷彻底放弃在南方建立牧场饲养马匹的幻想了。
总之,北宋外购战马的三个来源以及自牧自养战马对北宋庞大的战马需求来说都是杯水车薪,从来未曾在根本上解决过战马地匮乏问题。
狄青身在禁军之中,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可是,狄青在京师禁军之中的时候,虽然也是马匹不足,但是十人八马、十人七马总是有的。
且不论那些战马是否老迈孱弱,但是毕竟是战马。 哪里曾想到过在延州竟然会出现五人一马地情况?所以狄青才愤而上书。
其实说起来这就是狄青的不对,他毕竟还年轻,不过是个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如何能了解官场上的奥秘?北宋太祖赵匡胤是以发动军队进行陈桥兵变的方式起家,如何能不惧怕别的武将仿效于他?所以他从来就是把最精锐的禁军放在京师汴梁附近以拱卫赵家王朝,边境地区的戍边军队虽然也是禁军编制,但是从武器配备和战马给养等方面上自然要弱上京师精锐部队几分。
即使同样是戍边地禁军。 但是在武器配备、战马给养上还是分了几个级别。 其中朝廷把相当多的军用物资优先供应了驻守在正北方的与辽国接壤的戍边禁军。
至于大宋西北方和西平王李德明接壤的永兴军路、秦风路等戍边部队。 配备就差上许多,因为西平王李德明名义上还是大宋的臣子。
这里哪里需要保持很强大的禁军军力呢?
除此之外,永兴路、秦风路等戍边军队还要承担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要高价向民间走私商贩购买战马。
由于战马是战略物资,朝廷鼓励边境地区地商贩进行走私贸易,所以当时西夏地战马通过走私进入北宋实际上是经过北宋朝廷所默许或者参与策划其中的。
所以永兴军路、秦风路地军政长官都有一个不公开的政治人物,在西境市马,朝廷规定“许民私市”、“官偿其值”。
就是说,朝廷允许战马走私贸易,并且给走私战马的商贩以一定的经济补偿。 在当时,很多走私战马的商贩都是直接有朝廷军队中的人乔扮而成。
永兴路、秦风路戍边军队虽然大量收购战马,但是收购的战马却不能自己留下,首先要完成朝廷定下来的市马任务,把马匹上缴给朝廷之后,剩余部分才能留做自用。
若在往日,这永兴军路、秦风路的戍边军队虽然在战马数量上没有京师禁军那么“富足”,但是十人五马还是勉强能保住的,远远不到现在五人一马的窘迫地步。
可是自从两年之前,这种局面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西平王李德明暗地里有了背宋自立称帝之心,就首先从战马这种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上开始控制北宋。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民间战马走私贸易,党项军卒开始严密巡视边境,原来可以使一些贿赂就可以通过的关卡现在无论出多高的代价,那些党项军官都不敢答应。
于是永兴军路和秦风路收购战马的政治任务骤然紧张起来。 虽然多方努力,还是有一些小股的走私商贩能越过边境走私少量的战马过来,但是比起以前,数量几乎少上七八成。
可是朝廷下的边境市马的政治任务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秦风路和永兴军路的军政长官为了避免朝廷的责罚,不得不从所管辖的军队中抽调部分战马补足边境市马的余额,送往朝廷,这么一两年下来,秦风路和永兴军路的战马普遍出现大量的缺额。
所以狄青的延州军营中出现五人一马的情况并不稀奇。
狄青却并没有详细了解其中的情况,只听军卒说上司大量抽调战马,就立即愤而上书,要求补足战马,这让上司如何不恼怒?一个||乳|臭未干黄口小儿,竟然敢如此嚣张,藐视上峰官威,不给你点厉害瞧瞧你还真不知道马王爷是三只眼呢!
好,你不是上书说缺乏战马吗?本官就满足你这个要求,让你亲自去购买战马。 于是上司立刻下令,让狄青潜入西平王李德明辖地,去贩运战马回来。
狄青收到军令之后虽然略感诧异,却没有并没有把贩运战马这件事情看得如何严重。 军营里那些老兵们中间有不少人都有过到党项部落贩运战马的经历。
这件事那些军卒都做的,自己一个堂堂的延州指挥使又如何做不得?
狄青在详细询问过营中老兵到党项部落贩运战马的经验之后,就按照这些老兵的教导,打扮成一位青盐贩子,绕了一个大弯,越过白干山,经由西平王辖地龙州潜入党项部落。
时在大宋西北地区,销售的是解州盐池所产的解盐。 但是解盐味道发苦,价格昂贵,西北地区的老百姓都不喜欢吃。
在西平王李德明的辖地内鄂尔多斯南部却有盐湖,盛产青盐,非但没有苦涩之味,而且价格便宜,于是许多商贩都深入鄂尔多斯,走私青盐到大宋西北地区贩卖。
狄青目前扮演的青盐贩子,正是这么一个角色。
序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强渡黄河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强渡黄河
白干山,北宋时被称为横山,成东北西南走向,横亘在北宋和夏州之间,成为党项部落和北宋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龙州,就位于横山北麓,再往西一百多里便是盛产青盐的盐州,所以就成了北宋青盐贩子的聚集地,当然也是北宋战马贩子的聚集地。
当时党项人有两大战马产地,一个就位于肃州在肃州至祁连山麓一带的广大区域。
另一个战马产地便是横山北麓,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也着名的战马产地,唐朝的时候曾经在此设有养马苑。
狄青依照老兵的指点,直接来到龙州,因为这里距离北宋只有一座横山,只要能在党项部落市买了战马,趁夜色走密径悄悄翻过横山山脉,便进入北宋境内。
可是当狄青到了龙州,才发现这趟差事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原先来过龙州贩运过战马的老兵提供的资料全都没有用了。
非但在以往的联络地点找不到充当中间人的党项马贩,甚至那些因为贪图钱财直接向北宋马贩提供战马的党项部落见到狄青过来买马顿时如见到瘟神一般躲开。
狄青不解其意,在偷偷塞给一个党项牧羊老汉一大块茶砖之后,才知道其中的缘故、原来西平王李德明有令,谁人敢再私市马匹给宋人,一旦被发现,非但卖马人要受严厉的惩罚,连卖马之人所在的部落都要付出代价,男人无论老幼一律砍头,女性五十岁以上一律砍头,五十岁以下按照等级发配给军中将领充为奴隶。
不得不说,李德明这道命令非常有效,纵然有人贪图钱财欲卖战马与北宋,部落中人也会阻拦下来——你贪图厚利。
总不能让全部落的人都承担风险吧?所以狄青这时候过来市卖马匹,在党项牧人眼中就如同夺命的豺狼一般,自然要避之如蛇蝎了。
唯一值得狄青庆幸的是,党项人虽然打仗凶残,普通百姓之间却还保留着淳朴的民风。
西平王李德明虽然下令凡我党项部众见到宋朝马贩必当扭送军中,且有厚赏,可是这些牧马的党项部众却并没有贪图厚赏把狄青扭送军营,因为在党项人看来。
能来部落中市卖马匹的都是朋友,纵然碍于禁令不能卖给朋友马匹,但是也不能贪图厚赏把朋友送到军营啊。
这样地事情若要传出去,以后还有哪个部落敢和你交朋友?难道朋友的头颅就是用来领取赏金的么?
狄青无奈之下,只得冒险深入党项腹地,往贺兰山山脉一带去试试运气。 那里远离宋夏边境,也许战马会好弄到手一些。
至于弄到战马之后怎么贩运会大宋,那就是后面的问题了。 狄青相信。 只要能买来战马,就能想到办法运回宋境——办法不都是人想出来的么?
到了贺兰山脉之后,依然和横山一带差不多。 西平王李德明并没有因为这里是自己的腹地而放松对马匹的控制。
再加上在横山一带,狄青还能靠着老兵的指引,寻找相熟地部落。 到了贺兰山山麓之后却是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该找哪一个部落市买战马。
虽然狄青以各种方式试探了多个小部落,却没有一个部落敢贪图钱财答应买马匹给狄青。
在花了十五斤茶砖之后,一个部落的头人终于指点狄青一条明路。 这西域之地并非只有党项部落才牧养有马匹。 贺兰山山脉往西南方向走。
有一叫甘州回鹘的小国,盘踞着甘州和凉州,他们境内也有大批牧场,饲养的马匹甚至比党项部落的马匹还要优良。
比起西平王李德明,甘州回鹘对大宋极为友善,只要狄青有办法到达甘州回鹘,必然能买到马匹。
这甘州回鹘之名狄青也曾听老兵讲过,是位于党项人和吐蕃诸部之间的一个小国。 甘州回鹘面积最大时曾经辖有瓜州、甘州和凉州等地。
所辖之地不但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战马,而且还是西域诸国和大宋之间进行贸易的必经之路。
党项李氏一直垂涎甘州回鹘这块肥肉,屡次发动战争试图吞并甘州回鹘。
比起强大的党项李氏来说,甘州回鹘势力较弱,所以一直向宋朝示好,意图拉拢宋朝一定同制衡党项李氏。
可惜大宋朝廷过于短视,没有看清甘州回鹘所处地战略位置,又被党项李继迁、李德明父子等假意臣服的面孔所迷惑。 对党项人进攻甘州回鹘坐视不管。
因此到大宋天圣七年的时候,甘州回鹘已经丢了瓜州、肃州等地。 只余下凉州和甘州两块地方了。
当然,狄青并不了解这么多,他只是听老兵说过,有这么一个甘州回鹘的地方,对大宋非常友善。 此时听部落头人说出前往的路线,就立刻动身前往。
他军令在身,无论如何都要买到足够地马匹回去。
狄青一路上昼伏夜行,终于赶到了黄河东岸,只要越过黄河,就进入了甘州回鹘的领地。
可是在狄青尚未到达黄河东岸的时候,就发觉党项人的军队源源不断地向黄河岸边开拔。 等他赶到黄河岸边,只见河岸边党项人军旗招展,黑压压地横据了整个黄河东岸。
狄青一时间不敢轻举妄动,就潜入黄河岸边一座叫真武山地小山脉。
单听其名字,就知道真武山历史上曾经在汉人的统治之下,要不也不会起这么一个道教色彩如此浓烈的名字。
在潜居真武山几日之后,狄青终于弄明白了状况,原来党项军队在西平王王子李元昊的统领下,正在大举进攻黄河对岸的甘州回鹘。
并且已经在越过黄河,在黄河西岸建立了营寨。
按照年龄来说,狄青还是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又没有读过什么兵书,可是此时他的军事天分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他当时就明白,这甘州回鹘对大宋的重要性。
假如甘州回鹘能一直占据这甘州、凉州,不被党项人攻陷,那么就等于在党项人地后背上扎了一根芒刺,党项人即使想对北宋大动刀兵,也要时刻顾忌着甘州回鹘会不会趁机在他的背后捅上一刀,所以只要甘州回鹘这个威胁没有被解除,党项人永远不敢打出叛宋自立的旗号。
狄青立刻把此行市卖马匹的任务抛到脑后——比起甘州回鹘的存亡来说,市卖一两百匹战马算得了什么?——他决定一定要潜往对岸,到甘州回鹘那边看看具体情况,然后想办法奔回大宋境内向朝廷上书,让朝廷火速驰援甘州回鹘。
西平王李德明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岂能让他剿灭甘州回鹘的意图得逞?
要穿过党项兵营越过黄河谈何容易?狄青也非徒逞匹夫之勇者。 他决定先做些准备,然后再找合适的时机越过黄河。
党项人由于从唐朝起就开始接触中原文化,所以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汉化。
比如在真武山之下就有一个小型集市,对以游牧为主地党项部落来说,集市地出现往往意味着半定居的生活状态。
狄青下了真武山,来到集市上,搜寻所需要地物品。 当地的党项人只是防着对岸的回鹘人,对误入歧途的北宋盐贩子倒不怎么提防。
还有人热心地告诉狄青,贩卖青盐应该往东北方向盐州的盐池,来真武山除了甘草和羊皮外什么都买不到。
狄青笑着道谢。
这小集市上虽然繁华热闹远逊于中土,但是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土小集镇上有的东西这里也一应俱全,虽然看起来要简单粗陋许多,但是门类上倒是也不缺失什么。
狄青转了一圈,在集市的东北角找到一家简陋的木匠作坊,用半块茶砖做代价,让有着四分之一汉人血统的党项木匠给他制作两百块两寸见方,半寸厚的木板。
又在木匠作坊的对面挂着布行招牌的大理商人那里买了几十块碎布头顺便又要了先针线。
最后寻一家酒帐打了一壶烧酒,买了一斤牛肉,然后带着一大包东西返回真武山中。
在真武山深处寻一隐蔽的地方,狄青开始忙碌起来。
他首先脱下长袍,翻转过来,用针线把各色碎布头缝制在长袍内侧。
然后又取出一套贴身衣裤,换上大针粗线,把那一块一块两寸见方的厚木板牢牢地捆扎在贴身衣裤内侧,这样,一套简易的水靠就制作成功了。
狄青虽然精通水性,但是要潜越水流湍急的黄河,又要冒着党项人的箭矢,自然要小心一点为妙。
这水靠不但能增加他渡河的浮力,而且多少也能抵御一些党项人箭矢的威力。
一切准备完毕之后,狄青吃了半斤牛肉,然后找了个地方把衣服盖在脸上蒙头便睡。
他要先休息好,这样晚上夜幕深垂的时候才有足够的体力渡过黄河!
序 第一百七十三章 疯狂的县丞
第一百七十三章 疯狂的县丞
到了午夜时分,狄青翻身起来。
天空一片漆黑,狄青套上改装的简易水靠,将青袍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