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利用发射货物的时候做几次相关发射实验,采集数据。
预计两个月内完成应龙三号各项准备,四个月左右,达到发射就绪状态,届时,红星自动轨道站也将在未来空间站完成组装,等待任务启动。
之所以会多出一个红星任务,不得不说,还是受到了人类早期执念的影响。
红星是人类最早关注到的异常“星星”之一,在文字都没有成形的时代就有壁画记载,其它几个与真正恒星轨迹完全不同的行星,也有差不多的待遇,它们各自都留下了很多神话故事。
作为众多行星之一,红星绕日轨道与土球最近,科学家推测它曾经也是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很可惜由于距离太阳稍远且自身重量不足(重力约03g),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失去了磁场,然后被太阳风一顿摧残,失去了所有的游离氢元素。
哪怕是现在,它的温度范围也比其它几颗行星更友好,空气中充斥的二氧化碳,能用来提供低成本且源源不断的氧气。
即使不考虑情怀,红星作为一颗重力较低的行星,在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具备很高的价值。
比如移民试点,如果在红星能实现内部永续,不用外部补给,哪怕人类拓展宇宙的目标,至少能增加一个数量级;又比如太空电梯,在红星建造的技术难度就要比土球低一大截,如果连这个都建不好,更遥远、物资支持难度更大的地区就别幻想了。
总之在各项目都进入稳定期,等待着新装备、设备到位的时候,顺便照顾一下红星开发的需求,合情合理。
时间来到二月,本月最重要的任务,还是鲲鹏空间站扩建。
应龙二号往返了几趟,到二月初,鲲鹏空间站低重力环框架施工结束,并通过了气密与小颗粒撞击验证,正在往里面填充设备。
鲲鹏低重力区主要作为种植用,但短时间内电力供应跟不上全面种植,部分区域会暂时用作生活舱。
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为第二批人员上去做准备了。
准备分为地面和天上,天上,鲲鹏空间站现有人员会暂时放下手里的实验,重点做植物育苗和培育。
全人造光种植的好处是生长周期稍短,要不了几天就能估算下月产量。
地面准备工作,还是发射计划。
应龙系列作为一种在太空里反复使用的客货两用载具,并不适合从地表送人上去,成本是一方面,主要是应龙的复杂度较高,复杂度和可靠度一直都是死敌,复杂度越高,各项检查工作就越耗时,不利于高频次的应用。
335米常规火箭使用的载人舱/逃生舱分开发射的方案可靠性不错,但传统火箭本身的成本高过电磁火箭,还是觉得亏。
所以c国改了一条335米的发射井,也就是最早用来探路的一号井。
和五米口径的超级井一样,改造完成后一号井也可以实现客货两用,它会送第二批人员上鲲鹏空间站。
五米井当然也没闲着,只是五米井涉及的保密技术更多,没舍得用来对接鲲鹏空间站。
五米井的常规载人任务,会由一个新的飞船型号,“龙门”来执行。
龙门可以看作没有转轨运载能力的简化版应龙,长度砍掉一半,能够用于再入大气层。
它将是人类历史至今为止,最大的载人再入器!
和逃生舱功能是不是有点重复?
有区别,龙门因为足够大,设计有一定的自持力,食物不算,只考虑氧气和水循环,可以支持八人在太空滞留十五天。
另外还配有一套新式的罐头形态应急系统,这个罐头平时是宇航服保管箱,必要的时候可以单独减压,进行出舱活动,比如回收被毁空间站的物资。
可以说龙门才勉强算太空逃生舱,而之前的那种只是个单纯的再入器,如果离了土球的大气环境,会变成延时杀人机器。
龙门还有一项重任,它会携带两个轨道推进器及其对应的内置液态燃料箱,一起回到地面,并且还要回收再用!
内置燃料箱要被提出来,因为它加上相关管路也是额外重量,如果不能通过测试,后续就要改回常规返回模式,既进入再入气动加热前抛弃一切多余重量。
龙门的首次试射,放在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