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至“潇湘书院app”正版,1章1毛钱,《一妃》是参赛作品,白锦玉凤辰需要你的支持才能赢,作者也需要你的支持才能写下去。本次发布防盗版,勿点】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其主要成就在于最后完成《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西游记》在中国流传之广可以说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而且多个选段被编入中小学教科书。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是中国神魔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自问世以来,《西游记》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传播全世界,被译为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手语、世界语、斯瓦西里语、俄罗斯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波兰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8]
除了《西游记》外,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为编著《西游记》,吴承恩远涉名山大川,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于是他又创作了诗篇《二郎搜山图歌》。[4]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也与他们相近,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吴承恩的诗作浪漫主义气息又特浓,故被陈文烛称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中国文学批评史》)。吴承恩的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跳出复古主义的圈子,独树一帜,强调“谢朝华”、“蓄多识”、“去陈言”,“漱芳润”。在诗文创作中,“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不致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这便超越了前后七子,而独步文坛。
他的诗文“率自胸臆”,“师心匠意”,据现存240余首诗歌词曲、障词及颂赞来看,除一些障词、颂赞属于应酬外,大多极富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二郎搜山图歌》是他精心构思的上品,虽是题画诗,却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话故事,揭露了当时“五鬼”“四凶”横行的黑暗现实,期望“胸中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