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51 传奇院士与“永动机”(求订阅)

451 传奇院士与“永动机”(求订阅)


    设定一个50年的远景目标,有点像是给驴子的前面吊上一根胡萝卜,以免驴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也因此,如果偶在基础科学上,有人声称解决了世纪难题,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大概率不是真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高手在民间”。

    每年中科院都会有大量的民间科学家拜访,声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是其他什么数学难题。

    然后一看他们用的方法,是初等代数,再一打听,学历是小学毕业……

    倒不是看不起初等代数和小学学历,实在是很多科学问题都是有门槛的。

    “哥德巴赫猜想”表述上很简单,就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简单不代表没有门槛。

    除了数学领域,物理领域也被民间科学家们给占领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永动机,每年都有不少人号称自己制造出了永动机,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假的。

    或许这正是人们普遍希望“不劳而获”的一个体现吧。

    不过,有一种名叫“饮水鸟”,或者“饮水鸭子”的玩具,可以实现在某种情况下的“永动”,还挺有意思的。

    “饮水鸟”的头和躯体分别为两个薄壁玻璃球(简称“上球”和“下球”),其间以一根玻璃管连通,内装乙醚液体,构成一个密闭容器。

    鸟头四周包有一层易吸水的布,鸟身前方放有一杯水,确保在鸟身倾倒的时候,可以“喝到水”。

    初始状态下,鸟身略向前倾,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鸟头并没有触及前方的水杯。

    此时,因为乙醚沸点约345摄氏度,在室温条件下容易挥发,所以密闭容器内部将充满乙醚的饱和蒸气。

    启动时,给鸟头滴少许水,布上的水在蒸发时大量吸热,使上球内的乙醚饱和蒸气在降温的同时降压,导致下球中的饱和气压大于上球中的气压,下球中的乙醚液体沿玻璃管往上压,于是整个鸟的重心上移,从而打破了支点的平衡状态。

    鸟身随上升的乙醚液体逐渐前倾,当鸟嘴接触液面时,上下球刚好通过玻璃管连通,下球中的部分气体进入上球,两部分气体混合,当上、下球中压强一致时,失去气体压力支持的液体将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倒流回下球,饮水鸟的重心再次下移,于是渐渐直立起来,回到初始状态。

    由于“喝水”时,鸟嘴接触水面,沾湿了裹鸟头的布,于是它又会再次启动。

    总体的表现,就是只需要开始给“饮水鸟”的头部沾点水,“饮水鸟”就会一直重复抬头、低头做出“喝水”动作。

    看起来“饮水鸟”是有点像一种利用环境中热能的第二类永动机,但其实它只是一种遵守热力学定律的,通过单组分相变实现的热机。

    它之所以能不停地点头喝水,是因为它利用了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原理。

    而且也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这个热机的转化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只能用来当做玩具,或者用来科普。

    “饮水鸟”的存在已经很久了,早在1936年,毛子联盟的别莱利曼写的《趣味物理学续编》就已经提到这个玩具,后来的1946年,漂亮国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在漂亮国对其申请了专利。

    因为前期的准备比较充分,所以重点项目的对接,进行的很顺利,很快拿到了初步的版本。

    结束后,莫文琳跟着龚远江、曹思他们回去了,说是要汇报一下近期的工作,毕竟龚远江也是她名义上的导师。

    像莫文琳这种交流生,之后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也是会有两个导师的。

    龚远江一行人刚离开后不久,冯盛东便过来了。

    许秋也见到了冯盛东的本尊,之前他们都是通过语音电话进行联络的,现在算是正式面基。

    冯盛东的样子,和许秋想象中的稍稍有些不同,看起来是老实人模板,比较儒雅,冯盛东中文说的还是比较溜的,可能是他在国外待的时间相对比较短的缘故。

    一般在国外待久了,回国说中文就会有一个适应期,而且经常下意识的中英文夹杂,就像魏兴思之前的那样。

    魏兴思和冯盛东打了声招呼,下意识的将手伸向了办公桌上打印出来的《自然·能源》文章。

    然后,魏兴思突然想到冯盛东也在作者名单上,便又把手缩了回去。

    许秋把魏老师的动作看在眼里,差点当场笑了出来,还好忍住了。

    因为平常沟通比较多,所以没有太多的话题可聊,随意闲扯了几句,冯盛东便告退了。

    魏兴思也没有挽留:“行,那你先回去休息,晚上六点记得一起出来吃饭。”

    冯盛东是魔都本地人,之前也是魔都综合大学毕业的,因此对这边还是比较熟悉的,不需要怎么招待。

    而且,双方都合作发表了那么多文章了,不算是外人。

    之后,其他老师的拜访,许秋就没有参与了,毕竟都不是很熟。

    许秋返回216,继续为大会的汇报做准备,他隔着墙能够听到隔壁218房间开关门的声音,隐隐约约的交谈声,以及魏兴思爽朗的笑声。

    他稍微有些好奇,魏老师后面新打印出来的《自然·能源》文章,到底有没有用的上?

    大概率是用上了吧。

    晚上六点,魏兴思领着一大波人前往本部三楼餐厅,他已经提前预定了有三个大桌的包间。

    除了提前过来的马薇薇、龚远江、冯盛东等几位老师外,魏兴思还邀请了材料系的副系主任方光武,材化教研室主任周数学,以及化学系的孙正,物理系的唐云坤。

    另外,这次的聚餐时间刚好离元旦很近,因此也被当做是课题组的年终聚餐,课题组的成员悉数到齐。

    加起来一共10多位老师,15位左右的学生。

    老师们坐在一桌,学生们坐一桌。

    许秋本来想去学生桌那边坐,和韩嘉莹坐在一起的,结果被魏兴思给拉住了:“许秋,你和我们坐一桌吧。”

    “……好。”许秋大概知道,魏老师这是在给他造势和铺路,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传承给他,因此没有拒绝,他对着学妹摊了摊手,做出一个“我也很无奈”的动作。

    韩嘉莹朝许秋展颜一笑,似乎在说:“我很好,你去吧,不用管我……”

    虽然许秋上了老师这一桌,但他毕竟资历尚浅,因此坐在了魏兴思的对位上。

    饭菜是提前订好的,餐厅自己按照标准进行配菜,一共有十几道,都是江浙菜系,许秋又看到了熟悉的大盆鱼头汤。

    吃饭的流程,也和去年的年终聚餐时差不多。

    只是这回的规模更大了,到访的老师更多了,许秋也喝上茅台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作为唯一一个混入老师群体里的学生,许秋自然也成为饭桌上被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有些之前对许秋不是很熟悉的老师,现在对他的印象加深了不少。

    毕竟,国内学术圈里,发表一篇文章,人们虽然会关注第一作者,但对通讯作者的关注程度会更多一些。

    人们在提及一项学术成果的时候,通常不会说是“第一作者的工作”,而是说“通讯作者课题组的工作”。

    因此,近一年来,组里接连发表很多的大文章,魏兴思的名气已经打了出去,这是文章发表自带的影响力。

    而许秋现在积累的名气,或者说影响力,很多都是在魏兴思推动下产生的。

    比如,当组里发了大文章,魏兴思出去吹牛逼的时候,他总是会提到一句:“这是我们组里许秋的工作。”

    学生阶段,影响力的积累确实会有些慢。

    不过,对于许秋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等将来要是能够发表几篇cns,影响力瞬间就会max。

    但魏兴思不知道许秋能开挂,他只是站在常态上进行考虑,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为许秋争取最大的利益。

    晚上饭局结束后,家住在魔都的老师们上基本都回家了,魏兴思带着其他老师出去活动筋骨。

    同时,课题组也放假半天,由许秋、吴菲菲带着一众学生出去玩桌游。

    周一,魏兴思因为需要招待其他前来的老师,所以通知众人今天不开组会。

    许秋没有去魏兴思那边凑热闹,他留在了材一216,继续为大会演讲做准备。

    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这是许秋第一次以报告人的身份,参加规格这么高的会议,而且还是脱稿演讲,万一在现场卡壳了,那就尴尬了。

    课题组其他人也在为大会的召开进行筹备工作,包括预订盒装水果,帮魏兴思准备报幕稿,领用一次性杯子,准备瓶装饮用水等杂七杂八的事情。

    另外,像龚远江等已经来过一次的老师,今天就没有再出现,比如龚远江是带着曹思去了魔都交大,拜访那边的朋友。

    研究者们一般都比较忙,像这种“长江”级别学者,他们出一趟远门,一般都会同时拜访好几个课题组,堪称是时间管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