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也是比较有说头。
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
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
南口在京都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着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由“八大岭”谐音而得名。因这一带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
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
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
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嗯,这是神话传说版本,这说明了古人为了修长城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另有说法,却是说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
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层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
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
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看来就是这位仁兄了,谁叫元代的统治者最开始没有自己的文字传承,最后落成了汉字历史记录,大多都是谐音。
就算是最后了自己的文字,那也不过是进行了拙劣的模仿。
另一个也是谐音梗,由“把鞑靼”谐音而得名。
据传明代时,八达岭一带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沿阵地,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满族人称为“鞑靼”。
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的谐音。
嗯,明朝末年虽说内忧外患,但是守护在长城的部队却能够守护外面的侵略几十年之久。
就算是皇帝上吊了,满人也是进不来,要不是吴三桂,历史进程不可知。
另有一说,传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大军征战到此,受阻于长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
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是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
这些说法,都是口头传播,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只能是充当野史看看的乐趣。
其实最可信的说法,应是明代《长安客话》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
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京都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相对来说,没有前面几个说词那么有趣,但是可能最为真实。
这也是说明了人性本能是喜欢八卦和故事,以及历史典故的。
李佳琪的最后一句话,似乎给了许寒不少的灵感。
昨天黄凡凡的求救一直在许寒的心里面难以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看了壮丽的长城,心中思绪万千,吹着冷风,感受着一切,似乎答案就在前面,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