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心情激荡,一口气不停歇说了一长段话,气息有些不稳,于是停顿了一会,待稍稍平息了一些,又道:“钱琛此人朕也甚为了解,永兴二年的二甲头名,不愿意在京城按部就班升迁,自己主动要求到边关去,想要为朝廷,为贫苦的百姓做点好事,做点实事,在西凉一留便是五年,他怎么就残酷暴戾了呢?朕记得很清楚,前年年底,钱琛回京述职,朕在召见边臣的时候,完全已经认不出来这位当年的风流才子!朕要是没记错的话,钱琛今年才满三十六岁吧?可叹英年早逝!前年朕召见他的时候,他看起来完全便是四十六的模样,又干又瘦!朕问他在凉州有甚困难,可需要朝廷的帮助?众卿可知他是如何回答朕的?”
永兴凝望殿顶,似乎又看见了那名踏实苦干,又神采飞扬的官员:“他说凉州荒寒,百姓种植庄稼收获不多,与中原不同,所以他这几年来一直在鼓励民间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精心培育优良品种,相信凉州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朕只记得个大概,三司应该有详细记录,最近数年来凉州提供的马匹、耕牛、肉羊是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这样用心王事,为百姓考虑的官员,能叫残酷暴戾之人?若是天下官员都是钱琛这般做事,那便是大汉之福,大汉百姓之福!”
他扫视了一眼殿中,见赵括低眉垂目,毫无反驳之意,又有几分怜惜起这老头来:“至于东卫,朕就不列举此前的诸多功劳,只说此次。若不是黄沾、李胜两名东卫不顾性命,徒步穿越沙漠,历经千辛万苦将消息传到雄州,朝廷还不知道多久才能知道叛乱的消息!诚然,东卫此次未能提前察觉到叛匪起事存在一定的失误,但朕相信,这并非全是东卫不力!拓跋氏在西北经营数百年,根深蒂固,小心谋划之下,有谁敢说一定能提前探查出消息?嗯?”
“赵公一心为国,忠心可嘉。可这事情总要有人去做,谁敢保证自己做事的过程中永远不出错,不犯错呢?东卫在西北五州被叛贼清洗,不知道多少人尽忠王事被叛贼杀害,可有一人投降!他们全都是勇士!”
莫奇燮在赵括一开始语出惊人之时,心中惶恐不已;待得永兴开口为东卫辩护几句后,他已是心情激荡。
在平常人眼中,甚至在朝廷官员眼中,东卫的威风强势那也不用说了,无人不羡无人不怕,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东卫遇到的危险,付出的辛苦呢?特别是作为密探的东卫,很多人忘记了安危,牺牲了家庭,在敌国潜伏一去便是十数年、数十年,多少人甚至不能尸骸归乡,以至于东卫内部有这么一句修改了的诗句:“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
这两句诗原本是前朝抚州刺史戴伦所著,原句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赞扬热血男儿为国奉献,战死沙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寻常人外出闯荡,到老落叶归根,将士战死沙场后也要马革裹尸而还,那都是要回到故乡的。可是对于东卫密探而言,报国尽一生,无需裹尸还,尽忠报国埋骨异乡并非只是一句口号。以至于到了后来,每位密探在出征之前,念诵这两句诗句以示决心已经成为了仪式。东卫自正式成立以来的这百余年,真真正正在践行着这一诺言,从未有过密探叛国的纪录,哪怕失手被俘也是如此,这也是东卫最为值得骄傲与自豪之事。纵观上下数千年,历朝历代,任何国家,都未曾有过密探组织能做到过东卫一般的地步。
金人多次南侵,结果都挫羽而归,这其中东卫密探功不可没。打探情报、传递军情、刺杀要员、下毒烧粮,早已是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些情况,百姓不知道,可你三司使赵括,堂堂朝廷计相也不知道?莫奇燮暗自大骂,心中不停发狠:等这次事情过后,老子一定要赵括你个老不死的东西知道老子东卫的厉害!
等听到永兴说到东卫被叛匪清洗无人叛国,全是勇士之时,他再也忍耐不住,抢出两步伏倒在地,泣不成声:“陛下圣明!臣……臣替所有东卫兄弟感谢陛下,我等为了陛下、为了朝廷,哪怕百死轮回,也无怨无悔!”
永兴温言安慰他道:“爱卿不需如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