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伐清1719 > 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

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

制,因此也就成为了朝鲜真正意义的统治阶层。

    可以说,从两班制度形成确立之后,朝鲜的阶层便停止了流动,所有的官员和贵族都出自于两班,而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任何出人头地的机会,甚至在李成桂时期进行的科田制改革中,两班开始通过各种名目,即科田、功臣田等方式圈占兼并百姓的民田,因此使得两班的财富日益庞大。

    不得不说,在对士绅的处置上,朝鲜与大明基本上都是一种货色,那就是士绅几乎是不交税的,因此当两班巧取豪夺民田的时候,也使得大量农民成为了佃农,导致朝鲜税源日益捉襟见肘,纲纪紊乱,社会秩序失调。

    由于两班身份世袭,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两班户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控制两班人口过快增长,后来的朝鲜王又出台了《庶孽禁锢法》,即将两班户中的庶子贬为中人,从此以后就不能再享受两班待遇,只能当像医官、捕校等低级基层官员。

    可即便如此,两班的问题发展到巅峰时,依然会带来许多的问题,因此也就使得两班阶层内部开始互相拼杀,继而上升到门阀与党争,这也是后来朝鲜屡次政争的根本原因,它将儒家的‘内残外忍’之道发展到了巅峰。

    正因为如此,到了壬辰倭乱和丙子之役的时候,朝鲜朝廷能够征召的良民少之又少,军队战力急速腐化,根本无力进行有效的反抗,与宋末明末之格局一般不二。

    不得不说,但凡采用儒家治国的东亚国家,最终都会走上这一条道路,大明如是,朝鲜亦如是。

    如今赵显泰的话已经很明白了,想要找李朝庶子当大王,那就先把你们两班户的所有特权取消掉,以后人人都要交税。

    崔奎瑞如何敢答应这个条件?他连忙摇头道:“赵大人,您误会了,崔某的意思绝不是如此共君之制,崔某只是担心朝内反对声太大,到时候却是让汉城那边有可乘之机。”

    赵显泰呵呵一笑,“本使奉诏而来,自然有全盘的准备,若是能够奉陛下为朝鲜大王,陛下长居两京,则朝鲜诸多庶务尽付尔等之手。你崔奎瑞继续做领议政大臣,金一镜做左议政大臣,赵显命做右议政大臣,至于六曹判书和两司,皆由少论派担当皆可。”

    在场的朝鲜大臣们心中一凛,知道这是宁楚开出了条件,大家彼此对视了一眼,几乎都能看到对方眼里的火热之意,很显然大家是想答应下来的。

    要知道,像这般根本不居住在汉城的大王,那才是真正的好大王!

    因为这代表了一件事,以后的朝鲜再也没有王室的束缚,大家伙就可以开开心心的做大官,每天想着怎么盘剥百姓就可以了!更关键的是,有了宁楚朝廷的保障,也就意味着哪怕有刁民造反,也有天朝爸爸来出兵平叛,天底下简直没有比这还好的事情了!

    到了这一步,大家伙似乎都已经忘记了所谓的李氏,再说当年的李成桂还不是一个所谓的‘权知高丽国事’,谁能想到这家伙权着权着就权成了朝鲜大王了!

    既然李成桂能够当大王,更何况原本就贵为天子的宁楚皇帝?

    若是弄个所谓的李氏庶子来当大王,大家到时候还得随时提防着这小子长大了夺权,毕竟像这种事可是真的发生过的。

    就好比当年燕山君搞得天怒人怨的时候,逼得大家伙没办法发动政变,废黜了燕山君,迎立晋城大君李怿当大王,结果这帮子功臣仗着有拥立新君中宗的大功,在朝野内大肆扩张势力,甚至由于当时的端敬王后慎氏之父被功臣们所杀,便逼迫中宗在继位后八天时间里,就把端敬王后慎氏给废掉了。

    对于这些情况,中宗肯定是不乐意的,因此到了后期,中宗通过种种手段,好不容易才彻底肃清了功臣的势力。

    眼下大家伙的处境就跟这个差不多,如果真的迎接庶子继位,只怕大家伙将来也会轮到这么一天,想到了这里,众人便没有什么抗拒的心理。

    对于金一镜而言,他心里更是无比乐意,少论派原本就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真要是以后让其他人上位,谁知道会有什么下场?那些政争失败的前辈们,可是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这一惨况。

    因此,金一镜反而更加乐意让一个局外人进来当大王,像宁楚皇帝这般根本不在汉城的,那更是最佳的选择,到时候等到崔奎瑞这个老头子退休了,朝鲜就是他金一镜的天下了。

    其他人跟金一镜的想法也颇为类似,唯独崔奎瑞脸色有些犹豫,他对李昀的提携之恩始终都铭记在心,因此在李昀尸骨未寒之际,就开始商讨断绝李氏的承嗣,心里自然有些犹豫。

    “那李氏如何安排?”崔奎瑞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赵显泰道:“李氏好歹也是朝鲜王室,其承嗣由旁庶选拔一人,由我大楚皇帝封为郡王,移驻南京。”

    崔奎瑞点了点头,张着嘴:“这样也好,这样也好。”

    大家伙商量完毕了,当下崔奎瑞便连同其他的大臣写下了两个折子,一个是朝鲜大王李昀的遗诏,奉请宁楚大皇帝陛下为朝鲜国王,朝鲜一国将与宁楚结为兄弟之国;另一个折子就是崔奎瑞以自己连同少论派大臣的名义,奉请皇帝为朝鲜国王,并恳求宁楚出兵朝鲜,驱逐鞑虏。

    等到用了大印之后,赵显泰心里也就安稳了下来,他知道只要有了这两封折子,这件事基本上就算妥当了,当下编将这两封折子,连同自己发给皇帝的奏折,一同用蜡封装完成,便派遣信使乘坐海舟前往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