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合之中,张仪初步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一般来讲,他不被驱逐出去,就算是较大的胜利了,这代表大秦太后仍对他计策很有兴趣。
他的推测是正确的:大秦帝国确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麻烦之中,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有政治和外交上的。
退朝之后,他果然被再次召见。这一次改在的秦王的内殿。
在内侍官的带领下,张仪穿过长长的、曲折的游廊,方才进入了会面的地点。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身佩六国相印之时,也未曾进入过的地方。
熏香的气息在相对狭窄的空间内更加沁人心脾。
张仪正襟跪坐与席子之上,专心品嗅这令人镇静的气息。而他的前方,正是大秦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宣太后与昭襄王端坐上首位置。
“张仪拜见大王、太后!”他不慌不忙的口中颂道,就在席子上恭敬地拜了三拜。
两名侍者抬过一个几案,两名侍女将果蔬、肉食和一罐酒一支盏轻轻摆好。
“看来是一场漫长的作战啊!”张仪心中估量着。
“我是叫您先生还是丞相比较合适呢?”太后芈八子一改朝堂之上的威严冷峻,自行先斟满面前的杯子笑道。
“张仪不敢”张仪含糊的应承着。
“先生虽然出生魏人,却更加心系我大秦,您在帝国西部边陲目睹的战争规模之大,确实已经超过了大秦的掌控!”宣太后开始坦诚了起来。
“实不相瞒,张仪经过几日的观察,估计大秦投入的兵力不下二十万之巨吧?”
“足有三十万军兵!”
“这样一来帝国上下,一般可供作战的士兵聚集在西部边疆,函谷关的重压可想而知!”
“六国原本便视秦国为虎狼之敌,今日见秦军陷入缠斗之中,竟喜不自禁,只不过正在踟躇之间。不然的话,恐怕六路诸侯之兵马早就已经陈兵函谷关外了!”
张仪注视着昭襄王和宣太后的面部表情。
但见一股深深地愁云缠绕在他们的脸上,帝国之生死危亡,先祖之数百年基业似乎从未受到过如此重大的威胁。
“太后可知,这西来之兵是何方神圣?”张仪直截了当地问道。
此一句话,可谓之正中要害。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已经被列界研习百多年。但尴尬的是目前大秦对自己当前的劲敌几乎一无所知。
而“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接下来的一句,在当年未被省略和遗忘的。
这样一来托勒密给予张仪的经历和帮助立即派上了用场。
张仪打开话匣,涛涛不绝,将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之来龙去脉大致陈述了一遍。
宣太后闻言良久不语,显然即便是张仪已经将托勒密告诉他的经历尽量讲得通俗易懂,且略去了不少匪夷所思的情节,其中的信息量仍然过于巨大。
但在先秦古典时代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人们仍未完全脱离上古神话的绚烂外衣。
且不消说“开天辟地”和“补天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