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尽管他后来因伤病长期休养,没有工作,但55年授衔时仍排为第二大将。
二、 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原来的四大山头逐渐演变为五大山头。
115师说过了,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部主任关向应。下辖358旅,旅长张宗逊。为原2军团部队;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为原6军团部队。由于贺龙过于看重统一战线,该师不注重建立根据地,一直发展缓慢,是几支部队中最弱的,该师建立的晋绥军区与其他几大根据地相比要小的多。担任120师副师长是萧克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后来就不再得志了。八路军中另外两位副师长聂荣臻和徐向前后来都是元帅,萧克却只授了个上将军衔,这主要是因为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支持张国焘,被视为“叛徒”。王树声尽管在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也坚决支持张国焘,但他本就是四方面军的人,各为其主,也不为过,能原谅他,55年仍授他大将军衔。而萧克是毛在井冈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张浩(堂兄)。恢复政委制后。邓小平接替因病去职的张浩,担任政委。下辖385旅。旅长王宏坤,为原4军部队;386旅,旅长陈赓,为原31军部队。该师活动范围主要在晋冀鲁豫地区,以385旅为主建立了太行军区,386旅为主建立了太岳军区,还有陈再道的冀南军区,后来,115师的冀鲁豫军区也划归129师管辖。
原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既包括原中央红军留下的部队,如陈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红25军留下的部队,如高敬亭部;还有谁也不属的小部队,如闽东的叶飞部。尽管它是个军,但级别只能与八路军的师平级。这又形成一个新的山头。不过,中央从八路军派出了大量部队加入新四军,使新四军的成分大为改变,后来,只有粟裕的一师和谭震林的六师是比较纯的新四军部队,其他几个师都是原来八路军的部队了。还有个特殊情况:的新四军五师,虽然名义上属新四军序列,但它归中央直接领导,其实是个小山头。他的部队既不是由原南方游击队组成,也不是八路军部队南下,而是从延安带一部分干部过去自己发展起来的。到抗战后建立了中原军区,更明确脱离了新四军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五大山头格局不变,但地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东北:抗战胜利后,中央原准备派到山东军区接管115师老部队,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关,和国民党抢占东北地盘。
中央调遣出关东北的部队,基本是抗战期间分散的原115师各部的复盘。山东军区的老部队(原115师343旅发展起来的)和新四军3师(原115师344旅发展起来的)从海路陆路分别进入东北,建立了东北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此时,这支部队已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红一方面军”山头了,高级指挥员里四方面军的干部也很多。程子华的冀察热辽部队原属晋察冀军区,但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连战失利,晋察冀与冀察热辽已被国民党部队隔断联系,冀察热辽部队遂改隶东野指挥。
东北(四野)出了两位元帅、三位大将及一大批著名战将:代表人物有元帅(党、政、军一把手--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在军队方面有罗荣桓元帅、黄克诚大将、肖劲光大将、谭政大将,以及刘亚楼、李天佑、韩先楚、洪学智、邓华、黄永胜、吕正ca等一批著名上将。在党政方面还有陈云、高岗、张闻天等。
华北:华北“山头”属于“115师”的分枝。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和其他战略区一样分为两摊,主力部队组建为野战军,军区管地方部队和后勤供应。刘邓大军南下后,原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建立了华北军区。1949年全军整编时,华北野战军未加入野战军序列,没有授予“野战军”番号,三个兵团直接受中央指挥(第一兵团单独执行围攻太原作战;二、三兵团划归东野林、罗、刘统一指挥)。后来,18、19兵团都划归一野序列。
华东:以原115师为主的山东部队进军东北后,原山东军区交给新四军,陈毅任司令兼新四军军长,原新四军的地盘建立华中军区暨野战军,由张鼎丞任军区司令。当时的华中军区受陈毅指挥。同时,陈毅对山东军区的原八路军部队指挥也不顺利,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指挥员时有冲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此,中央决定华中、山东合并为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这才摆脱了被动局面。
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五大“山头”中,东北与华东(山东、华中)、晋察冀(华北)这三个“山头”是血脉相连的,都与115师有着割舍不掉的血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