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联邦卫队陆军的四个主力军团中,尽管兵力结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这四个主力军团的作战能力,却都是不相伯仲。
并且,在这四个军团之外,还有中东联邦卫队完整的作战体系在支持,有数以千计的先进战斗机,庞大的导弹部队在后面支撑,仅仅是一个军团,就能够横扫欧洲大部分的国家。
因此当第三集团军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长久驻地之后,整个欧洲马上就掀起了一片抗议声,不管是否就在巴尔干半岛上,还是欧洲其他国家,纷纷表示抗议,希望中东联邦将第三集团军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东面,不要进入到巴尔干半岛,不然巴尔干半岛又要变成一个火药桶了。
面对欧洲一致的声音,中东联邦卫队最高统帅部发言人也发布消息声称:君士坦丁堡放不下整个第三集团军,将来一旦土耳其的局势稳定下来,且卫戍部队形成作战能力之后,第三集团军也会将主力部队东撤,因此欧洲各国不需要紧张,这一次第三集团军进驻君士坦丁堡,并不是针对欧洲国家,主要是维护土耳其社会稳定。
中东联邦卫队最高统帅部的话,让欧洲一下子平静了下来,当然欧洲各国并不是真的放心,只是现在,不相信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人家中东联邦都态度好好的站出来解释,而且以蔡睿宸的脾气,如果欧洲各国不满意,那他不但不会做出让步,反而还会更加严重的步步紧逼。
这一点,欧洲各国是看得相当的清楚,至少蔡睿宸一直以来,也都是说话算话。
当然还有一点欧洲各国其实都知道,那就是中东联邦卫队也不可能真的将整个第三集团军放在君士坦丁堡周围。
毕竟在巴尔干半岛的末端,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一旦将来和欧洲爆发战争,盘踞在欧洲东部的北约百万大军一旦南下,那第三集团军将直接面对其兵锋,等于是背水一战的结果。
因此欧洲各国很清楚,中东联邦卫队此举,意思相当的明显,那就是震慑欧洲各国,土耳其加入中东联邦,你们最好是同意,不然以后就不好做邻居了。
无奈的欧洲各国,这时候还能够说什么?
难道真的跟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这里,与中东联邦决一死战吗?
那整个欧洲都将沦为战争区域,到时候欧洲被战火笼罩,甚至有可能引发核战争,因此欧洲各国怎么可能会支持美国。
毕竟你美国天高皇帝远,中东联邦想要打击美国本土也有点鞭长莫及,可是中东联邦要对付欧洲,那可就是家门口。
如果挡在中东联邦面前的是美国,而远在美洲的是欧洲各国,那他们或许会联合美国重启对中东联邦的战争,至于现在,根本打不起来。
而且在欧洲各国看来,对比欧洲的困局,美国现在才是真正的骑虎难下,因为中东联邦的第二集团军进入埃及,就是直接冲着美国人去的。
欧洲的那些政治家都相当的清楚,第三集团军只是在欧洲家门口震慑一下欧洲各国,可是前往埃及的第二集团军,恐怕就不是震慑那么简单了。
当年中东联邦国家成立的时候,美军第五舰队从巴林被赶了出来,而中东所有的军事基地,也全都撤出,其中美军第五舰队转移到了肯尼亚蒙巴萨军港,还有有不少美军的军事设施和兵力,全都转移到埃及境内,主要是以空军和陆军为主。
而美军在埃及有两个军事基地,其中一个就在巴纳斯角,另一个就在埃及苏伊士省北部的沙漠中。
美军在埃及巴纳斯角的军事基地,是早就存在的空军基地,从沙特宰赫兰空军基地撤出的空军部队,全都进驻到巴纳斯角空军基地。
这个空军基地,也是美军在中东地区,仅剩下最大的一个空军基地,人数规模达到七千人,拥有上百架作战飞机以及各种飞机。
而在苏伊士省北部沙漠中的美军基地,则是美军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特种部队和防空部队联合建立的基地。
苏伊士美军基地内的美军数量超过一万,拥有多套防空导弹系统,陆军一个特种作战部队上千万在这里驻扎,还有一个五千人规模的美海军陆战队。
这里的美军以保护苏伊士运河为主要任务,当然,这只是美军的说辞,其实是美军借此机会控制苏伊士运河。
司马昭之心,也是当年以色列攻击埃及,英法出兵帮助以色列打击埃及时,美国维护埃及得到了切身利益。
当年如果不是美国的干预,埃及恐怕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更别说现在苏伊士运河依然在埃及国有化掌控之中了。
此刻,中东联邦第四舰队正在巴纳斯角边上,第二集团军更是分兵两路,一路直奔苏伊士美军基地,另一路支援海军,朝着巴纳斯角美空军基地而来。
不等中东联邦卫队的部队抵达,全世界都能够感受到从埃及国内再次传出的硝烟味。
各国都在观望,面对强势的中东联邦,这一次美国会作何反应?
是抵抗还是真的乖乖的撤军?
以此同时,中东联邦最高统帅部也正式对外发表声明:所有加入到中东联邦的国家,在成为中东联邦组成一部分的时候,将废除一切历史遗留的不合理合约,并且作为一个完全主权国家,中东联邦绝对不允许出现有其他国家驻军在联邦境内。限定所有在中东联邦境内的外军所谓驻地和军事基地,在一个月之内全部撤出,否则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对方承担。
在中东联邦的这份声明之后,埃及政府也发表声明,回收国土资源和主权,要求美军在一个月之内撤出埃及境内,并且埃及政府也将正式回收苏伊士运河所有的非法被他国持有的股权,苏伊士运河所有非法被侵占的股权,将彻底作废,不再具备任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