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网游小说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1部分阅读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1部分阅读

里能拿出来的钱寥寥无多。

    帝国并不是没有钱,钱都在皇帝的私库里藏着。

    十七年来,皇帝无一日不忙着敛财,卖官鬻爵已成为常态,按官阶等级付给相应价位,不学无术者也能赚一身紫绶朝服,这被当世人嘲笑为“沐猴而冠”。付价也不是不能转圜,允许官吏去南宫西园讨价还价,倘若在短期内出不起总价,还可以分期付款。官吏们为了升迁,便加倍地剥削百姓,想出了千奇百怪的赋税种类,百姓之家补屋顶、买笤帚、做新衣,甚至女孩儿发间多插一朵花儿也一概收重税,恨不得将子民剥下一层皮,方才能凑够那一笔惊人的买官钱。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东汉王朝一直很太平,尽管各地会不时爆发灾情叛乱,但对天下大局来说都无关痛痒,帝都洛阳依旧歌舞升平,朝廷增着赋卖着官,一座座新宫殿拔地而起,漆味儿还没干,皇帝的敛财欲望又膨胀了,东汉王朝仿佛是一位养尊处优的丰腴妇人,除了安逸于日复一日的极奢享乐,对世间悲苦百态一无所知。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在波澜不平的帝国腹心里悄然拉开帷幕。

    那是个清寒的初春早晨,掌管京畿的河南尹收到了一份密报,当时他正驾着两头驴赶往公署,贵胄驾驴是帝都洛阳的一道奇特景致,皆因皇帝好驴,在民间大量购驴置于后宫,常驾四驴,亲自操辔,驱驰周旋。天子的古怪喜好引领了天下潮流,豪俊皆风靡效之,以至于市面上驴比马贵。几年间,洛阳好尚跟风的世家商贾们纷纷置驴驾车,一时满街驴叫不绝,驴粪驴尿遍地横流,洛阳变成了一座驴城。

    那份密报上说民间的宗教组织太平道和内宫交通勾结,密谋叛乱,连谋反口令都商议好了,叫做“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而告密者正是太平道的弟子。

    密报很快传入内宫,正在西园和宫女宦官玩捰体游戏的皇帝吓得玩性全飞了,立诏三公、司隶按验情伪,凡宫省、民间有与太平道勾连者,皆行诛杀。

    屠杀的刀锋高高抬了起来,无数颗头颅滚落下来,泼出去的血污了一片大好山河,仅仅洛阳城,就有上千人因受此事牵连丢掉性命。

    诛杀太平道的诏书急传到王朝的每个郡县,各地方长官奉令开始对叛乱进行毫不留情的剿灭,宣令太平道为非法,有敢私习该道者,辙行大辟。

    就在朝廷下令诛杀叛乱分子时,闻讯的太平道提前举事,早就准备好的刀兵挥了出来,振臂之下,一呼百应,成千上万的信徒生死奔赴,将天下太平一把撕成了碎片。

    当战争的硝烟吞没着九州疆域时,朝廷颁发了一道温情脉脉的赦令,即赦免天下党人。

    自十二年前第二次党锢之祸起,上万人因此命丧黄泉,无数党人远离家园,奔赴在异乡的凄惶土地上,仿佛一只只没有巢岤的蚂蚁,被政治斗争那冰凉的洪流撕裂了,吞没了,埋葬了。

    这道迟来的赦令拉回了一些离散的人心,却并没能挽回大厦将倾的覆灭命运。

    一切都晚了,轰轰烈烈的叛乱已遍布州县,战争的刀锋将会碾碎这太平世界,当天下太平时,亲人不能归家,当亲人能归家时,天下却不太平了,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一年末,经过帝国将领的拼死抗战,黄巾叛乱粗定,为庆祝胜利,朝廷敕令更改年号,太常据礼而考,拟定了“中平”的新年号,十二月己巳,新年号“中平”正式颁诏天下,在新年到来前,洛阳人家都在祭祖时垂在堂前的旌幡上书写着“中平”,期颐着天下太平,皇朝中兴。

    然而这一切只是太过美好的幻想。

    黄巾叛乱的首作难者虽已诛戮,但潜伏在草野之间的叛乱余势始终无法扑灭,各地盗匪横行,有的打着黄巾的旗号,有的自立名目,有的啸聚无常。在徐、青两州,黄巾复起,众起十万,抄寇郡县,刚刚恢复和平的齐鲁疆场再度残破。与之呼应,渔阳人张纯勾连北方乌丸丘力居起兵,暴掠青、徐、幽、冀。在雍凉一带,边章、韩遂作乱陇右,侵寇三辅,汉朝帝陵几乎不保,边、韩叛乱尚未平息,凉州王国又起刀兵,兵临陈仓,窥视关东。帝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眼见中原战火纷起,生出南下牧马的觊觎心,匈奴、鲜卑、乌丸,这些曾被汉帝国强大的武力阻挡在苦寒塞外的雄风铁骑,或率众奔袭,或与内地叛军联盟,撕碎了帝国本已脆弱的边防线。那些年,帝国的将领们疲于奔命,在纵横千里的国土上四面征战。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叛乱,中央把军事权力一次次下放地方,凭着非常时期的政治紊乱,地方割据势力已粗具规模。

    兵燹不间,战乱不断,中原地区尸骸堆积,草莱蔓生,大量良田荒芜,上百万人无家可归,帝国经济在急剧萎缩,而危机却在成倍地膨胀,王朝的覆灭其实已注定了。

    当死亡在帝国的每个角落发生时,洛阳皇宫却是一派醉生梦死的腐朽气,卖官鬻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赋税额数还在往上升,本被战乱压得喘不过气的黎庶为了满足皇帝敛财的愿望,不得不卖田鬻子,逼得许多失了产业的小民加入了叛乱的行列。

    这是“男儿何不带吴钩,策马关山立功名”的英雄时代,也是“凄怆悲泪别故乡,万民赴死横白骨”的苦难年代;这是铸就野心家的岁月,也是埋葬牺牲者的世纪。清醒者避世,执著者坚守,人人都得选择,因为你没的选择。

    第一章 泰山郡顽童诸葛亮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兖州,泰山郡。

    夏已至,阳光明晃晃的仿佛嵌在半空中的鎏金片子,一片片滚落在潺潺的汶水里,像刚开了匣的铜镜,那幽幽的光清冽如刚发铏的宝剑。

    河水清且涟漪,几叶小舟泊在河畔,也不系舟,由得水流荡出微微的摇晃,离岸半里外的大片桑田间人影穿梭如云,有妇人的歌声轻轻盈盈地飞出了桑园:“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这里是泰山郡治所在地奉高,枕汶水而面泰山。黄河经过漫长的向南垂落,在华山脚下忽而折转向东,横亘过坦荡的华北平原,一往无前地奔涌向渤海。这一路的浩荡奔腾,无数的支流汇成了她的磅礴气势,而汶水便是她在齐鲁之地凝聚的又一股力量。

    两千年前大禹治水,伐山刊木,将天下分为九州,各领贡赋以资中国,其中青州的贡品便是经汶水入济水,汶水源头在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汇入济水。济水东北会合汶水,北而折东入海,为天下四渎之一,便是这交错繁密的水网滋养着齐鲁大地的人物精神。

    千年以往,大禹时开凿的汶济古道已湮灭无迹,齐鲁之地的文明光华却渐滋生长,两汉儒学大兴,多少大儒起于齐鲁,在秦帝国的文化钳制下被迫沉默的诸子学说纷呈出山,数不清的儒学典籍从全国各地运往都城。而这些文明事业偏偏发生在孔圣人生养的故乡,为这片盛产圣人的土地增添了更耀眼的光辉。

    此时,一人一骑缓缓掠过郊野的旖旎风光,那人三十出头,长身阔肩,面颐疏朗,没带冠,只用幅巾束髻,恰显出三分洒脱气度。他见到满目恬淡景色,不禁想起孔子的生活信仰,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在心里吟哦了一番,却也不流连忘归,径直从东门驰入了奉高城。

    奉高城很热闹,以里坊隔绝的各种集市早就开了市,吆喝声和讨价声彼此应和,虽然周边疆域陷入困苦战乱,兖、徐腹心尚有和宁安乐的市井生活,却是极为难得。

    那人一路不停,循着道并不迟疑地往前走,拐了几个路口,远远地看见一座府门,面西的围墙有一座二层楼观,像是谁伸出墙外的脖子,小心翼翼地探顾着四围的景致。

    虽尚隔着百步之遥,他却迫不及待地跳下了马,才走去两步,便听得附近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群正闹得欢腾的孩子。

    独在这群孩子之外的是个骑在墙上的男孩,八九岁模样,额头很宽,阳光闪在挺直的鼻梁上,眼睛亮得仿佛夏夜的星辰,两个小总角晃悠着,系发的丝带飘起来,像拂过头的手指。墙下还立着一个四岁左右的小男孩,咬着手指头,亮晶晶的口水在唇边闪光,又吞了下去,只管傻乎乎地笑,笑着笑着,又喃喃着“二哥,二哥”。

    那男孩手里握着一根开叉的木棍,指挥这两拨孩子打架,名曰“楚汉之争”,也不知他是怎么蹭去墙上的,一面居高临下挥舞木棍,一面吆喝赶紧攻他后方,他全军出击了,你怎么还不围魏救赵!

    正闹在酣畅处,有个青衣小仆模样的男子摸到墙下,对那男孩喊了一声:“家主人让你回家。”

    男孩的脑袋“嗡”的一声炸了,他不耐烦地说:“你就说找不到我!”

    小仆哪儿敢违逆家主人的命令,又央了多回,那小男孩就是不干,还说你若是逼我,我立马跳下来摔断自己的腿!

    小仆只得硬着头皮也去爬墙,想将男孩强行抱走。

    小男孩见状竟在墙上站了起来,手里的木棒上下挥舞,威胁道:“别逼我鱼死网破!”

    这边要捉拿,那边要躲闪,小孩儿脚底下不稳,一个趔趄,从墙上倒栽而下!

    一时众人惊骇,捉人的、玩打仗的、看热闹的,都吓得面如土色,那男孩自己也吓得够呛,失重让他连发声呼叫也来不及,听得耳际风声骤然,身体却是一顿,原来底下有人稳稳地托住了他。

    他吓得一把抓住那人的肩臂,把脑袋紧紧贴了上去。

    “胆儿不是挺大的么,这会子吓住了?”一个调侃的声音说道。

    孩子惊惶地抬起头来,一张熟悉的脸像从水底浮起的一枚玉,慢慢清晰起来,明媚起来。

    “诸葛亮,大白日不读书,跑出来爬墙打架,当心你父亲打你屁股!”那人笑吟吟地说。

    孩子呆住,忽而,像发觉了晴朗天空的一抹金色的流云,这不是久未归家的叔父诸葛玄么!

    他欣喜若狂地高喊道:“叔父!”

    他闻着叔父衣衫上的气息,有浓重的风尘味道,像被时光染了色的沉甸甸的阳光,虽然古旧却温暖。他很喜欢叔父,叔父去过很多地方,交过很多朋友,肚子里的故事仿佛川流不息的汶水。他想要叔父长长久久地待在身边,可叔父却总是走走停停,父亲说叔父足下生风,再也没有哪块扎根的土能留住他。

    诸葛玄仔细地打量着孩子,笑道:“瞧这小花脸,你也忒皮了!”他又看着弟弟诸葛均,捏了捏诸葛均的脸蛋,“自己顽劣也罢了,还带着弟弟均儿,你是坏孩子,均儿可不要学你!”

    诸葛亮耸耸鼻子:“我才没带坏他呢!”

    诸葛玄轻轻拍了一下诸葛亮的脑袋,“你胆子越发大了,敢爬墙打架,让你父亲知道,非得打得你哭天抢地。”

    “有叔父在,父亲不会打我!”诸葛亮自得地说。

    诸葛玄笑道:“真是个狡童,我便是你的屏障依赖么,我今天偏不给你求情,偏让你被父亲重责!”他一把拎起了诸葛亮,说道:“走,回家去,洗洗你这花脸!”

    他背起了诸葛亮,一手抱住诸葛均,一手牵马,乐呵呵地直往府门而去,守门的司阍眼见游方多日的仲公子回来了,本是喜事一桩,可背上怀抱却缠着两个小公子,又想笑又要装出矜持,一面参礼一面向里边传话。

    诸葛玄带着两个孩子入了内院,已有女僮迎了出来,恭谨地参了礼,领着诸葛玄到了一处宽绰的堂屋前。他登阶时放下了两个孩子,微整了整衣冠,不等他跨进去,兄长诸葛圭已从门里走出来,清癯的面孔分明溢开了亲切的笑,却收敛在不张扬的稳重里。

    “兄长!”诸葛玄郑重地拜了下去。

    诸葛圭一双手扶起了他,两人不错眼地彼此打量着,一年多不见,彼此的变化并不太大,几缕风霜贴着生了皱纹的额头,顺着眉峰淌下来,在颧骨留下一抹掩不掉的阴翳。

    诸葛圭比诸葛玄年长五岁,他是个严整方正的君子,比之诸葛玄的洒脱不羁,他像家庙里燎薪的铜鼎,骨子里盈满了不可亵渎的谨重。

    诸葛玄觉得兄长比之以往清减了,双颊的走势显得刚硬而没有转圜,他叹道:“一年有余,兄长清瘦了许多。”

    “是么,我瞧你倒是丰腴了,风尘苦熬,竟也不见减损。”

    “我是没心没肺的一只硕鼠,生就一个饕餮肚子。”诸葛玄玩笑道。

    诸葛圭不是个好谑的性子,他只是微微一笑,携着弟弟进了屋,屋里敞亮,直棂窗格子锁着金灿灿的阳光,一个年轻女人缓缓起身,矜持的笑在眼角缓缓绽开。

    诸葛玄立即意识到这是诸葛圭的续弦顾氏,诸葛圭的原配章氏于多年前病故,或者是为了难以忘怀的夫妻情分,一直以来诸葛圭都没有续弦。可时日长久,虽三个儿子没病没灾地渐渐长大,到底不省心,为了照料失怙的儿子,他方才起了重娶的念头,便在半年多前纳顾氏为妻,说来,这还是叔嫂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诸葛玄悄悄打量了顾氏一眼,女人年约二十,眉目清晰,因初次谋面的陌生略使那神情显得拘谨,却也温和整丽,只那紧绷的下颚让她显得极有主见。

    这时,诸葛圭挑眼看见偷偷摸摸跟进屋来的诸葛亮兄弟,两张花猫脸涂得乌七八糟,衣服上沾着黑灰,揉得皱巴巴脏兮兮的,他训道:“怎么弄成这样!”

    诸葛亮还没来得及回话,诸葛圭又道:“见天在玩乐上用心,学业上怎么不见你用功,今早上马先生留书出走,这都是第几个被你气走的先生了!”

    “出了什么事?”诸葛玄问道。

    诸葛圭重叹:“你问问你这乖侄儿,都快成奉高城里的笑谈了!”

    诸葛玄转向了诸葛亮,那孩子活脱脱是个满脸黑灰的小脏鬼,衣服磨了一个大洞,鞋不知什么时候已掉了一只,脚丫子弓着,在地上刨着蚂蚁。

    最近,泰山郡治奉高城的市井闲人都在讨论一件荒诞事:泰山郡丞诸葛圭家二公子诸葛亮已气走了五个先生。

    凡是来诸葛家授业的先生,授业时间超不过两个月,走时都会怨气冲天,走了后一般无二发誓赌咒,便是讨饭也不进诸葛家的大门!

    第一个先生,授课两月,因二公子授业时屡屡打瞌睡,且屡教不改,辞去西宾之席;第二个先生,授课两月,因无论课上课下,二公子皆只看闲书,问他何故不学圣贤书,称说圣贤书无趣,长叹而去;第三个先生,授课一月半,因二公子趁他熟睡,烧了他的鞋子,让他光脚出门,斯文扫地,愤而曰:“顽劣之儿,何以成才”,当夜离府;第四个先生,授课一月,因二公子总在授课之时溜出去偷桃子掏鸟蛋,忍无可忍之下,揖礼作别;最后一个先生,授课半月,因有一次和二公子起了争执,被斥为“腐儒”“读死书”,愤然道:“我教不了这样的大才”,遂离去。

    博学老儒们心中不学无术的郡丞二公子诸葛亮,今年方九岁,是远近闻名的顽童,常常率一群孩子走街串巷,干下的恶作剧车载斗量,连郡太守也知晓了,还当着诸葛圭的面玩笑说你家二公子在奉高闻名遐迩。

    儿子不受教的事让诸葛圭伤透了脑筋,他膝下育有三子二女,长子诸葛瑾在洛阳太学授业,却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谦恭明敏,深受太学博士的赏识,说出去,也颇为门楣增光,偏偏这个次子,素性顽劣,请了多少先生都被他气跑了。

    诸葛圭治家极严,训斥儿子从没个留情处,庭训酷烈,为二儿子的不修细行,也不知骂了多少次,打了多少次,气急了,笤帚铁筋地一顿好打,可就是拧不过来。他也曾一度萌生过送儿子去洛阳觅名师传教的念头,养好了性情,将来进官学授业,可这孩子天生的不畏天不惧地,只怕放了出去,缺了管束,比在家时更野,也就罢了。

    当下里,诸葛圭骂道:“混账东西,你当真要做百无一用的蠹虫么?”

    “儿子没这么想。”诸葛亮低声道。

    诸葛圭厉声道:“你若不作此念,为何气跑先生,气跑一个不算,足足气跑五个!”

    “那先生讲授好无趣,他只会依着书白念,若是这样,还不如我自学呢。”诸葛亮辩解道,他虽然年纪小,却天生伶牙俐齿,和邻家小儿争吵皆是他赢,甚或一人对阵一群人,常常自夸苏秦张仪也不过如此。

    这话怄得诸葛圭好一会儿反驳不得,他黑着脸说:“纵算先生有百般不如意,可也是授业恩师,你也该有万般尊敬,何况天下学问宏奥精深,博大无边,岂是你能凭一己之力悉数学会的?”

    父亲的严厉宛如一道生硬的钢鞭,在脊梁骨上重重摔下,诸葛亮浑身打了个哆嗦,小心地向诸葛玄递过去一道求助的目光。

    诸葛玄向他悄悄眨眨眼,因对诸葛圭道:“我听说瑾儿去太学念书了,如今怎么样?”

    提起长子,诸葛圭的心情渐渐明亮起来:“劳费心,一切安好,年末或要归家一趟,我倒是劝他安心就学,勿需惦记家里。”

    被诸葛玄这一番打岔,诸葛圭的火气已弱了,再见儿子窘迫着无处容身,手脚也不知该往哪里放,却是可怜可疼的模样儿,心里不免软了,肃声道:“还愣着干什么,现在立刻给我抄书去,不抄完不准吃饭!”

    诸葛亮早就想溜之大吉,父亲的训斥犹如圣旨。这时莫说是抄书,便是罚他背下整部《尚书》,他也是甘愿的,他小声对父亲应了一声,扯了一把正咬指头的诸葛均。

    那壁厢,顾氏也告了退,自领着两兄弟出去,背后诸葛圭依旧训斥道:“把鞋找来穿上,衣冠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