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伙,咱们村大壮,狗剩儿他们都有家伙,到时候大家伙在一起,谁敢这么不开眼打咱们的田地的主意,我直接砍死他!”
“那是,草娃你是大人了,都能讨媳妇的人了!还怕什么野人!”
众人哄堂大笑,气氛轻松得好像去郊游一样,数日前所有人心中的那种惶恐,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恐惧,早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在他们心里剩下的,就只有对着新生活的憧憬,对着未来的希望。
这样的情形,在流民队伍的许多地方,都在不停的上演,而每当有人提出质疑的时候,总会那么“恰巧”有那么一个人路过,给大家晓以利害,并勾勒出一副世外桃源的盛境。
人是最为从众的动物,当一种思潮,或者说是一种希望,在人群中有了一定的市场之后,受到这种思潮影响的人,转而会自觉不觉间的影响到没有受到影响的人,这些“恰巧”路过,或者是“闲聊”的人,他们散播的只是以一个希望,一个火种,其后的事情,已经不用他们多加操心了,因为几乎没有几天,所有的人都清楚了他们的目的地,甚至在打破沿路的一些豪强的庄园和地主的宅院的时候,有的人还开始有意识的储存起食物了,而不是像以前那种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做法了。
他们在做准备,做准备进行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有田种,有饭吃,而没有欺压的新天地去生活。
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向东,向东!绕过应天府,绕过苏杭,到松江府,那里有船,有了船,就可以出海,离开大明这个人吃人的地方,去世外桃源。
在朝鲜,在新城,虽然天气已经颇为寒冷,但是,总理事衙门后面的一处小庄院的屋子里,却是暖意如春。
“小环,过来!”余风对着面前拈着一颗蜜枣,轻轻放在唇间的佳人微微笑着。
甄环袅袅的走在余风跟前,双手勾住了余风的脖子,吐气如兰:“老爷!”
“我的环儿如今也能帮着我做大事了,这一次我的大舅哥们若不是走通了漕帮的路子,那边的事情,还真的没这么轻松就完成,这一次,你们甄家可是为我立了大功了!”
“那老爷打算怎么赏我们甄家呢?”甄环眉目如画,躺在余风的怀里,如同一支倦怠的海棠。
“居然还找我讨赏!”余风哈哈一乐:“我余风什么时候亏待过给我做事的人,我大舅哥们能把这些人带过来,一个团练使的位置是跑不掉了的,至于你,我赏你一个宝宝,将来母凭子贵,岂不是比什么都强?”
“那妾身还真的等不及了!”甄环媚眼如丝,眼里好像好像快要滴得出水来,余风微微一笑,伸手抄处了她的腿弯,就这样抱着她,朝着床帏走去
第一卷 第二一一章 新城新血 大才少志
[正文]第二一一章 新城新血 大才少志
------------
第二一一章
新城新血
大才少志
随着皇太极的建国,在朝鲜的八旗兵,也逐渐的撤回盛京,这大清虽然和这朝鲜有着盟约,但是,这架势,分明是把朝鲜当做韭菜来栽的,割完了这一茬,稍稍缓一缓,你等长出新的一茬来,再来动手收割不迟。
所以,满蒙的残忍、动不动就屠城的手段,倒是没有多少落在朝鲜人的头上,虽然有些时候,屠灭个把村庄城镇是势不可免的,但是总体来说,手段还是比较温和的。
这也就造就了崔阳浩。如今的崔阳浩,已经是朝鲜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是新星了,民族英雄,定国大将等等一系列的光环套在他的头上,让人不敢逼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那些大清的强盗,没有多少想打的心思,大都是主动放弃占领地,让崔阳浩给拣了个大便宜。
朝鲜使臣罗德宪在皇太极面前不拜,被皇太极赶回国来的消息,已经是举国皆知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皇太极提出的条件太过于伤害他们的感情了:“姑遣人谕以利害,质其子弟,不从,兴兵未晚也。”
啥意思?就是我大清今时不比昔日,好歹也是一个国家了,咱犯不着和你这番邦小国一般见识,识相的,把你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啥的老老实实给我送过来当人质,我大清就当这是没发生过,要不然,不是我大清吓唬人,老子可是会动刀子的啊!
这话一传回来,那可真正算得上举国哗然了。在大清的铁蹄下生活了几个月的北方三道的民众官员咬牙切齿自不必说,就连在汉城和四周城池的的那些官吏百姓们,也都是群情激奋。
丫的这帮强盗,真的把我朝鲜当做软柿子了吗?好吧,就算我们是软柿子,也不是随便任人来捏的,换做大明天朝来捏,大伙儿还勉强能够接受,你这帮吃生肉的家伙,算是什么东西。
而在这个时候,北方三道又频频传来捷报,新任的三道兵马统制使崔阳浩大人,率着英勇无敌的朝鲜军队,势如破竹,连连收复失陷在这帮强盗手中的国土,在这种环境下,哪怕朝鲜小朝廷中的某些人,不想给崔家的这匹黑马锦上添花,但是看到朝野上下,一片的叫好声,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如今的崔阳浩,虽然实际掌握的区域,连一道的地域都够呛,但是名义上,却已经是北方宁安道,平安道和黄海道三道的兵马统制使了,打开朝鲜地图看看,就会发现,这三道的地域,较真起来,已经差不多是整个朝鲜的国土面积的一半了,这样的权柄,不可谓不重。
当然,得益的并不仅仅只有崔阳浩一个人,在南浦之战看到了“维拉斯科商团”战力的他,更是和维拉斯科商团加强了合作,虽然云青山云大统领已经回到了新城,但是在这平壤一线,还是留下了一个叫余风的将领主持大局,而这位余风将军,也似乎颇有手段,他就曾经亲眼看到,那个眼睛好像长在了头顶的“维拉斯科爵士”对于余将军,那是不一般的服气,那个样子,简直就好像下属对上司一样。
崔阳浩的朝鲜军队到了什么地方,风字营自然就跟到什么地方,这可不是风字营自己贴上去的,而是崔阳浩强烈要求,并且花了为数不少的军械粮草金银财宝才换来的风字营的出兵。当然,风字营也不会那么傻乎乎的充当他收复国土的急先锋,但是压压后阵还是没有问题的,而实际上,崔阳浩这些付给风字营的代价的确有点冤枉,至始至终,风字营都没有用上几次。
要说问题也不是没有,唯一的问题就是,风字营本来就显得单薄的兵力,随着战线的越来越长,益发显得单薄了,这可不是在大明,就地征募,只要有银子粮食武器,立刻就能拉出一支队伍来。余风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可以利用的人口资源太少。
感谢卢象升,感谢张献忠,感谢郭嘉嗯,是大明朝廷,一场年前的大战,在江南如此富庶之地,都能制造出这么多的流民。而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只要稍加引导,来到朝鲜,来到新城,余风就可以立刻将他们转化成自己的力量,而且,中华民族是同化力最强的民族,只要有了足够的实力,不被这帮高丽棒子同化,那么,这帮高丽棒子,就等着被这些漂扬过海的汉人同化吧!
到时候,以血统纯正的汉人为主体,这些被同化的朝鲜人或者番人,一起抱成团,余风就不会再有眼前的这种烦恼了,而且,也不用担心忠心的问题,他有足够的实力,表现出自己的态度:为我所用,用之,不为我所用,去之!
数万人全部来到朝鲜新城,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的定律,在这里同样能起到作用,在经过长途跋涉,甚至和官兵的作战后,能够越过几个州府,上到自己为他们准备的船只上的人,能有一半,余风就要偷着笑了,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是毫无疑问,这能够上船的这些人,都是去芜存菁了的,老弱病残基本上都在这条逃亡路上,被无情的淘汰了。而这些人,也将成为余风集团的新血,为余风集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虽然在策动引导这些人的时候,余风留在大明的天机,基本上都已经全部发动
,但是即便如此,这人力还是不敷。余风也没有想到,这个时候,给予了他关键性的帮助,竟然是甄环那个愿意留在南京的大哥,而且,他这位大哥,居然还是漕帮的一位香主。
漕帮的潜实力是何其的强大,有了他们的物资人员的支持,很快流民们被煽动得朝着海边而来。不管是漕帮的高层如何授意甄大,还是甄大如何说动了漕帮高层,这情形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是往余风希望的好的方面的发展,这个情,余风还真就得领。
好在余风也算是在朝鲜小小的发了一笔战争财的,得到了天机的报告,他立刻就着手准备海船接应、以后到了之后,新城如何安置这些民众的问题了。以他现在新城港口的优势,联络郑家丝毫不困难,这般规模庞大的海上运输,没有郑家的点头或者是出手帮助,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而对于这一点,余风不敢说有十成的把握说动这郑家,七八成的把握是有的。
即使是他好郑芝龙从未谋面,但是他毕竟是穿越而来的人,对于三百年后,后人如何评述这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老爹,他一清二楚,如果非得用最简练的话语来概括这位海上枭雄的性格的话,那就是一句话:“有大才而无大志!”
如今天下的形势,稍微有点眼光的都看得出来,大明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乱世的景象已现,如果郑芝龙还是如历史上那个郑芝龙那样,他不想再大明的这一棵树上吊死的话,他怕是就要自己考虑下自己的退路了,知己知彼到了这个地步,这事情再出差错,那就叫见鬼了呢!以郑芝龙的眼光,不会看不出自己的格局,再不济,也是一个在朝鲜割据一方的局面,这个这个骨子里还是生意人的海防参将,既得了实惠,又有了面子,那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卖大人情给自己的机会的。
事情果然如同预料的一模一样,郑家的人,在和他接触以后,没几天就得到了郑芝龙明确的回复:在不和大明水师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这个事情,可以做。只不过,他们除了余风提出的钱财数目之外,还加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余风的那种新式火枪,他们要一千只,而且,余风还得派给他们一队教头,手把手的教会他们使用这种武器的技巧,战术。
看来,对于余风在朝鲜的发展,郑家也不是一无所知的,至少,这种新式火枪的战绩,他们知道的一清二楚。余风对于这个条件,他毫不犹疑答应了。这不是什么难事,新式火枪,无论是从制作到使用,如果没有形成规模,在一场战斗中,根本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而郑家的火枪火炮,大都是澳门的那几个兵工制作所流出来的,郑家本身并没有制作和完善这种火枪的工匠和机构,对于这样类似于买家的要求,余风这个无良军火商很乐意为他们提供他们要的东西,他甚至还打主意,是不是双方利用这次机会,展开军事交流,顺便,借郑家之手,弄点佛朗机大炮或者是大炮的制作工匠来。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总之,流民们穿州过府,朝着自己的目的而来,沿途的城池一个个绷紧了神经戒备这这些蝗虫一样席卷而来的人们,但是却很是意料的发现,这些流民们根本没有攻打州县的打算,而是一个个如同扑火飞蛾,义无反顾的朝着海边而去,然后,上了一艘艘没有任何标识的海船,消失在天水交接之处。
这一下,就皆大欢喜了。大明朝廷少了这个祸乱腹地的祸根,自然是一身的轻松,至少他们可以将眼光从南直隶抽了出来,瞄向北方了,而在大海彼岸的余风,也是眉花眼笑的看着一船一船的百姓,来到自己的领地,为新城注入一股股新鲜血液。充当运输队的郑家,更是坐在如山的银锭上,玩弄着一只只他们从未用过的火枪,爱不释手。
崇祯九年,真是一个好年景!
第一卷 第二一二章 甄家兄弟的选择
[正文]第二一二章 甄家兄弟的选择
------------
第二一二章
甄家兄弟的选择
“来来,不要拘束,为这数万百姓,我余风今日也要敬两位一杯!”端着一杯酒,余风一饮而尽,然后倒过杯子,给坐在对面的甄大甄三过目。
这是余府的家宴,宴请的正是这次鼓动数万百姓从大明来到新城的两位大功臣甄大,甄三,而席上除了余风这个主人,就只有甄环一个作陪,这是真真正正的家宴。
甄大和甄三对望了一眼,端起酒杯,毫不含糊的一饮而尽。
先前对于自己这个小妹的处境还有些疑虑的甄大,看见一脸幸福的甄环,坐在余风的身边,顿时觉得这一路上爬山涉水飘洋过海吃的所有的苦,都值得了。而自己妹妹的身份,能使得余风亲自设宴招待,不仅仅是妹妹脸上有光,就是他们兄弟两个也是觉得与有容焉。
甄大于余风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这还是第一次,但是从在松江府踏上出海的大船的那一刻起,他就无时不刻不感觉到余风的威严所在。那些随船的兵丁,操舵的船老大,哪一个说起余风来,不是毕恭毕敬。而到了新城,他更是眼前豁然开朗,井然有序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这和他在大明哪一个城市里看到的都是截然不同。
街道上行走的不仅仅是穿着大明服饰的百姓,还有长得怪模怪样的番人,脑门上剃个精光,仅仅留着两边头发的扶桑人,更有袒露着,脚步急匆匆而过的高丽女人,虽然看起来给人有些光怪陆离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正如他和那些流民们所言的,这是一方全新的天地。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眼前就坐在了他的面前,笑语盈盈的和他话着家常,让他不禁感叹,人生的机遇竟然是如此之奇。当然他也免不了在心里嘀咕一下:“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当初就怎么看上自己的妹妹了的呢?”
“怎么样,两位大舅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余风的说话,打断了他的出神,看到自己兄弟和妹妹略微奇怪的眼神,甄大脸色微微一红,干咳了一声:“这次娃儿他娘和两个娃儿都跟了过来,三儿和环儿又在这边,我想,总会妥善安置了他们的!”
余风微微点了头:“小环的嫂子和侄儿,也是自家的亲戚,我自然是不会亏待了他们,一应各处的衣食住行,各种用度,直接从府里拨就是了,这一点,甄兄不用担心!”
“我这兄弟,自打从南直隶过来,一直在大人的麾下效力,玉不琢不成器,若是这小子,有犯浑的时候,大人尽管责罚,切莫不可手软?”
“我哪里有犯浑的时候,去年的评定考察,咱们营都已经报到军务衙门去了,若是没有意外,今年我就是总旗了!”甄三微微嘟囔了一声,却是不敢反驳。
“你总旗绝对是没有问题了,你这次的功劳,就算独领一个百户,也不会没有人服气,不过凡事都得按照规矩来,功劳我先记下了,若是有了缺,补你一个百户!”余风耳尖,却是听到了甄三的说话。
“还不谢谢大人!”甄环白了自己这个愣头愣脑的哥哥一眼,“大人都许了你百户了,难道你还不满意?”
甄三怔了一下,霍然起身,竟然给余风敬了一个军礼,只是起身的动作太大,带得桌子上的杯盏碟盘,一阵东倒西歪。
“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我说了随意点的,都是自家人说话,这么拘谨就没意思了?”余风摆摆手,一点都没有在意,甄三这才喜滋滋的坐下。
风字营中的百户的含金量是多高,他这个在风字营里混了大半年的小旗,那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就是他这个小旗,在一群朝鲜兵面前,都是指手画脚,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要是升了百户,那还不威风得没边了。而且风字营的军饷可是和官职大小挂着钩的,升了百户,估计以后他也再不用悄悄的花妹妹塞给他的私房钱了。
“适才的话,甄兄还没有回答我呢?莫不是不打算留下来?”余风隐隐猜到他几分心思,笑吟吟的问道。
“大哥”甄环也有些急了,昨日在闺房中,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