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就是酱缸文化。对于此说,我不敢苟同。如果仅用“酱缸”二字来概括中国文化,似乎失之偏颇。中国文化能够绵延千余年而不死,应该自有她的辉光在,这毋需我在此赘言。
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在多次惨遭荼毒之后,命悬一线,气若游丝。即便如此,我也不悲观、不失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气脉之弱,今日不是首次,猜想大概也不会是末次。中国文化虽屡经坎坷,多受磨难,但其复兴也不只一现,这有史为证。
朝代有兴替,历史有变迁,无论是哪一朝执政、哪一人掌权,如果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它们都将归于灭亡,这已有历史的前鉴。其实,所有的统治阶层、掌权者,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浮尘,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与各色当权者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广布四海八方,滋养悠悠苍生。
基于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认知,对于这个民族的未来,我总抱了审慎乐观的态度。我虽然乐观,但没有盲目,时刻审慎。
我们有优秀的文化,但是这优秀的文化很多时候并没有被正确认知,没有被切实践行。因为优秀文化传承上的缺失,我们还有很多痼疾,还有许多恶习。
对于中国的状况,或许可以这么:真正优秀的中国文化并不是什么酱缸文化,但因为种种因素,中国人有太多酱缸式的风习,这种风习,并不见得就是优秀的中国文化的罪过。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鉴,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酱缸式的风习,进而采用了酱缸式的手法。比如,对历史人物的所谓“盖棺定论”,大家通常会有“三七开”,“四六开”的说法。以此为据,所谓“三功七过”的即为“坏人”,所谓“四过六功”的便认定为“好人”,看似量化公允,实则混乱骑墙。
这让我想起那个“中分”发型流行的时代。那时候,如果男生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一般会问:
先生,“三七分”?还是“四六分”?或者“中分”?
其实,乡下关于“中分”,也就是“五五分”,那时还有一个叫法——汉奸头。
说到这里,倒是想问问,不知道那些历史人物“三七开”、“四六开”的人看到流行发式的分法,会作何感想?是不是那些“五五开”的历史人物就可以打入“汉奸”一流?
中华帝国的风威太强、太盛、太重,影响数千年而阴魂不散。时至今日,便是那些自贴标签的所谓“知识分子”,还在奴颜婢膝地媚权、媚官、媚钱、媚俗。就连本应该有“风骨”的人都在低三下四、自毁形象。所以,不能太过苛责普通民众。
在中国真正有气节的“士”阶层覆灭之后,西方人所定义的“知识分子”没有出现之前,当今的中国社会中,站在潮头的,几乎都是几千年来帝国统治下糟粕与渣滓、奴才与帮闲。在这样的情势下,对于历史人物的功过评说,大概有两种倾向:一是愚昧地神明化,觉得他/她的屁都可以咀嚼出香味;一是看似公允,实则是在和稀泥式地以“好人”、“坏人”论是非。古人说“下愚虽教无益”,对于那些偶像派、神明派,此处不做评论。对于和稀泥的一撮,正是中国人酱缸风习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