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皇武帝一直到当今天子,再到后来的圣元皇帝,执史笔总共记录三朝帝国大事的司马迁,对于在这年春天亲眼目睹的这场“流沙口战役”,记忆深刻,落笔之间倾注了特殊的感情。
虽然说史官职责要求不能掺杂任何个人情绪,但在字里行间,后世之人翻阅这段历史时,还是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记叙者的澎湃激情。
如果认真细分起来的话,彪炳史册的流沙口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进行了七天的时间。
而第一阶段,就是当时担任西征统帅的长乐候元召为了救援出击的飞龙军,而紧急部署的对波斯大军进行的阻击。
阻击的地点,就是方圆百里的流沙口地域。对于波斯军团来说,这个地方将是他们的巨大陷阱,更是他们永久的噩梦。
如果波斯人的情报能够得到的及时些,或者是对于对面的汉军能够更加重视一些。那么也许会避免输得太惨,战争还可能会延续更长时间。
可是,一向都是凭借着蛮横武力横扫一切的波斯武士,从上到下都从来没有重视过情报的搜集,更不用说详细的分析判断了。
就算是他们听说过中原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说法,只信奉绝对力量的波斯人,也从来都是不屑一顾。过于的自信和自大,在实力相差悬殊的那些西方大陆国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霸凌一切,但如果并不知道变通,在大汉帝国的军事实力面前还是这种轻视态度的话,所等待的悲惨结局,似乎早就已经注定。
秉承波斯王命令穷追不舍的波斯军团先头部队,已经遥遥追及了汉军骑兵的影子,相信只要再紧一口气,就可以追上他们。到时候乱箭如雨,弯刀夺命,没有人可以在他们的马蹄下逃生。
然而,就是差着这么一个呼吸的功夫,他们就永远失去了这个尽情杀戮的机会。不仅如此,这第一批最精锐的波斯骑兵将近五万多人,一头扎进汉军设下的伏击圈内,就再也出不来了。
流沙口,顾名思义,是一个地形极其特殊的地方。流沙万里,千年沉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壳变化,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沙谷地貌。
成百上千的沙丘都是流沙积成,连绵起伏不绝。而由于正处在风口,朔风千百年吹过,就形成了一片成扇面形的宽阔地带。这里就像是一处天然屏障,往东就是敦煌城和玉门关,往西则是经过武威郡,直达更辽阔的西域其他地方。
波斯人并不熟悉这儿的地形,他们的斥候虽然也曾经数次勘察过敦煌城往西的这片地域,但粗略绘制出来的简陋地图和亲身所处,令将军们所做出的临机判断当然会大大不同。
看到那支汉军骑兵并没有沿着中间的平阔地带继续向前奔逃,而是仓皇逃窜到左侧的高坡上去了。虽然令人感到有些奇怪,但指挥先头部队的波斯将军并没有多想。这些丧家之犬在慌不择路之际,做出任何选择都不值得奇怪。
只是,以为这样负隅顽抗就能够逃脱被杀戮殆尽的命运吗?真是痴心妄想。带领五万多精锐骑兵一口气追上来的三个波斯将军马上做出分工,兵分三路,两侧包抄和中间追击而上同时进行,就让这处山坡成为汉军的最后葬身之地吧!
五万骑兵的力量,已经足以把这里团团包围了。后续赶来的追兵虽然还隔着二三十里的样子,但很快就会赶到。他们可不希望这眼看要到手的功劳被其他将军分走。这可是波斯王亲自下令要杀的敌人,把他们的脑袋都带回去,就算得不到重赏,也可以将功补过,最起码不会再承受波斯王的怒火了。
没有耽搁丝毫功夫,兵分三路的波斯骑兵马上就开始了进攻。负责两侧包抄的那两位将军带着他们的人很快就进入沙谷,去断其后路了。而从中间紧紧跟着汉军追上去的波斯人,在他们将军带领下,都高高举起了冷森森的弯刀,他们的脸上露出残忍的冷笑,下一刻就可以饱尝鲜血了。
有些奇怪,策马而上半坡冲在最前面的波斯将军,他抬起头时,隐约看到汉军骑兵竟然下了马,开始坐下来休息。
“这些该死的汉军都累坏了,他们已经没有作战能力!听我命令,冲上去后,把他们所有人的脑袋都砍下来,一个不留……啊!”
波斯将军厉声大喊,只是他的命令还没有说完,一支带着呼啸之音的铁箭凌空而至,直接就洞穿了他的咽喉。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