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地区的部分汉人迁移到辽国的腹地;同时把契丹人迁往燕云地区。
在辽国的统治下,燕云地区的汉人开始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自己的身份正在出现潜移默化的变化。
后周世宗柴荣曾经进行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在这一时期燕云地区的汉人还是心向中原;出现了箪食壶浆迎王师的情况。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后周和北宋的几次努力均没有成功;此时辽国也在逐步汉化,开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制度。
辽国萧太后执政前在辽国法律中汉人和契丹人是不平等的,萧太后上台后如果契丹人杀了汉人需要偿命。
从这些政策开始,燕云地区的汉人逐步发现辽国开始尊重自己;对辽国的排斥感越来越低。
南方的宋朝经常利用同民族的关系煽动燕云地区的汉人,辽国高层发现了这个问题;开始减免燕云地区的赋税,汉人在各方面享受与契丹人同等的待遇。
辽国的赋税确实比宋朝低了很多,因此不但燕云地区的汉人没有南逃;反而出现宋朝边民北逃的情况。
宋朝边境经常出现一个村庄的边民集体逃往辽国,辽国会划入耕地供边民使用;同时减免1到3年不等的赋税。
由于辽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燕云汉人的政策,燕云地区的汉人开始在情感上偏向辽国。
辽国的胡文化对燕云汉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经作为宋朝使臣访问辽国;路过燕云地区时发现很多汉人百姓已经开始穿胡服。
宋朝历史上从来不杀文人士大夫,其实辽国采用了同样的政策治理燕云地区。
辽国需要汉人官员的帮助,燕云地区的汉人可以像契丹人一样做官得到辽国皇帝的重用;历史上甚至出现了宋朝文人士大夫集体逃往辽国的情况。
民俗文化上辽国从来不强迫燕云汉人,汉人可以穿自己的服饰也可以穿契丹服饰;契丹人和汉人能够通婚,辽国真正把汉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大家成了一家人。
到了辽国统治的后期,很多汉人和契丹人杂居;在服饰上已经很难区分了,因此,辽国高层接待宋朝使臣时底气十足的说:“武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与辽国的真诚态度相比,宋朝的表现就差得多了;由于华夷有别的偏见,宋朝称那些燕云地区的汉人们为“胡”或者“番”根本没有当成自己人。
因此,真正从燕云地区逃往宋朝的百姓并不多;即使逃往了宋朝也会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在北宋统治的末期,宋朝军队北伐的过程中曾经攻入了幽州城;此时的宋朝军队开始大肆抢掠百姓财物,让燕云地区的百姓大失所望。
张士用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活命归顺张宗芒和尒达的,而他提出只有萧挞先才能将发生在槐树林的实况转达萧太后,萧太后也会相信萧挞先反映上来的话从而相信张士用、胡汉智、周汉河三人,。
应该说张士用的出发点是忠心的,但提到让脑疼的萧挞先;他可是杀戮种家军10个将士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