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片抵触流民的氛围中,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首饰铺李老爷的女儿——李玉。
她在县城的南边空地上搭了一个粥棚子,每日里施粥给流民。
同时,李玉也放出了话来,她的所作所为不是出于善心,只是为了支持白县令,如此而已。
一时安宁县对李玉的大胆一片哗然。
白珞闭门不出,不做回应,而李玉则倔强的每日里在粥棚里忙进忙出,用自己每日里源源不断施出的米粥对白珞表明着自己的心迹。
李玉施粥这整件事情里,白珞是在回避,李玉是在赌气,流民是在受益,只有李老爷是在煎熬,每天眼睁睁的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家里流出去,却连响也听不到一个,他觉得自己简直要被这女儿要了自己的老命。
李老爷想制止,却在女儿拿着金钗对着自己喉咙的时候颓然妥协。
施粥三天以后,李老爷就又旧疾复发,躺回了病榻之上。
李玉仍在施粥,她的事情虽然抢了一时的风头,可大街小巷的流民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百姓,将有大批流民入驻安宁县的事实。
比起县令和李玉的八卦,他们更关心自身的利益。
百姓们开始大面积反对县里安置流民的决定。
流民在这西北的名声并不好,特别是这一片的几个县城,是流民集中的区域,更是对流民的情况都很了解。
这些流民有乞讨的,有街上偷盗的,有打架斗殴的……,总之,虽然没有作奸犯科犯下大罪,却总有些小偷小摸。
对百姓来说,流民绝不是安分守己,能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群。
这样一群人被县令纳入安宁县的辖区,以后的纷乱可想而知。
所以几乎所有百姓都在反对。
谁会想自己的县城变成小偷小摸的流民的集中营,那安宁县的治安还不得天天抓小偷?
再说安宁县城里还有些人吃不饱要饭呢,这县令大人真是吃饱了撑的还去安置流民。
县令大人要安置流民的决定,在百姓们看来,是如此的荒唐,是如此的不顾后果,是如此对百姓不负责任。
真是个糊涂官,只要政绩,不管百姓,有些百姓就背后这样骂起来。
这些百姓都忘了,当初白珞破了那李铁根被害案时,他们都是怎么夸赞白珞清明的了。
在这巨大的非议面前,首当其冲的不是白珞,而是抱着最大的希冀,怀着最后的希望,不顾一起一拥而入进入安宁县的流民。
他们在安宁县里几无容身之地,即使只是在屋檐下墙角边努力的蜷成一团,让自己的存在最小化也不行。
他们被百姓们驱赶咒骂,被脏水泼,被扫帚赶,被放狗咬,被孩子们围着用石子扔,甚至被地痞流氓直接暴打。
每日里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
可是他们依旧咬着牙忍耐着留了下来,死死的守在这座不欢迎他们的县城里。
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这是唯一发出邀请,愿意留下他们、庇佑他们的避难所。
可是流民不是羔羊,尽管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身份最低贱,可他们终究也是人,也有那最后的一点点的自尊。
于是,有驱赶谩骂,就有反抗和回击。
百姓和流民的冲突愈激烈,百姓反对的声浪就愈强烈。
群情汹涌,矛盾因激化而变得更加尖锐,整个县城就如同一个蓄满了炸点的火药桶,又如同一根拉紧的弓弦。
一触即发。
三日后。
在县衙博客拦里出现的一纸洋洋洒洒足有千字的檄文,终于把这矛盾推到了了最高潮,也把这矛盾从暗处直直的捅到了白珞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