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回京,以稳定朝局!”这番‘吹捧’让赵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尤其是从几个老头口中说出来,他赶紧打断道。
“陛下既然早知,为何还要滞留在外,岂不是不识大局,误国误民了!”刘黻这次收起玩笑正色道。
“朕学问浅薄,讲理左右是说不过你们,有话就说吧!”赵昺没想到刘黻在这等着自己呢,苦笑着道。
“陛下,这是礼部已定的迎驾典仪,请陛下过目,有不妥之处臣也好早做准备!”见陛下语气转环,徐宗仁不失时机的将奏札呈上道。
“朕不过是回京,需要如此繁杂吗?”赵昺接过王德转呈上来厚厚一沓的奏札,虽未看一眼,却面露苦涩道。
“陛下御驾亲征,连战连捷,收复淮东、淮西和荆襄数十州县,拓地万里,自当隆重些,以提振朝野士气,彰显陛下武德,使万众归心!”徐宗仁施礼道。
“陛下还要早早勘定,臣等好早作准备!”刘黻对小皇帝的脾气甚是了解,看其面露为难之色,先出言堵了他的托辞道。
“好,朕现在就看!”赵昺看看刘黻,无奈地道。
王德招呼小黄门给几位大佬上茶,于是殿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小皇帝捧着厚厚的奏札,皱着眉头一页页的翻看。而几位大臣在座下窃窃私语,谈笑风生。
赵昺实在是无奈,他知道古时候皇帝御驾亲征的事例数不胜数,有的是开国皇帝御驾亲征打江山,本身就是马上皇帝;再者就是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为了解除边患或平定叛乱,也效仿先皇御驾亲征,或为了鼓舞军队士气,或好大喜功树立个人的天子神威;第三个御驾亲征的原因,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心理作怪,开疆拓土的需要;第四个御驾亲征的原因,是因为某个原因复仇,不亲自上阵不解其恨。
按说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但结果并非每每令人满意,作为皇帝能够御驾亲征确实能激励士气,可有的御驾亲征胡乱指挥,有的御驾亲征被俘被杀;或御驾亲征导致亡国之恨。当然,达到御驾亲征目的,开疆拓土,完全统一大业或半壁江山霸业的帝王也不乏其人。
就拿大宋朝开国后的前三位皇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来说,都曾御驾亲征。太祖亲征打下了大宋的半壁江山,奠定了立国的基础。太宗赵光义,从哥哥手里“斧影烛光”中不明不白夺得江山,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和朝野的质疑,当然也有一雪失去燕云十六州的耻辱,御驾亲征发动了北伐。
太宗亲征契丹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是其却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高粱河一战,在辽国的反击下迅速败北,这一败彻底打垮了大宋王朝统一的锐气,不但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还受到了辽国的军事威胁,成为三百年未完成统一的一个王朝。
太宗驾崩后,真宗继位,辽国开始主动侵略宋国。连武将出身的太宗都打不过辽国,何况文人皇帝真宗。面对辽国的入侵,他几乎吓破了胆,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更是典型的软骨头,竟然劝真宗逃跑。关键时刻,寇准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激励宋军士气。就这样一位文人天子才能够走上战场,也成为武将林立的御驾亲征皇帝中一位另类“明星”。
皇帝御驾亲征,果然激励了军队的士气,宋军英勇作战,辽军主将萧达兰被射死。但意外的是,被辽军吓破了胆的真宗竟然在胜利的情况下与辽国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尊辽国萧太后为叔母,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开启了大宋用金钱换和平的先河,并为后世子孙所效仿。
正因为三位祖宗御驾亲征一胜两负,以后大宋历代皇帝再无御驾亲征之事,而其它朝代也差不多。所以其实只要皇帝出征无论打没打跑敌人,只要皇帝本人平安回来了,那都得叫凯旋。礼乐、献俘、论功行赏、大臣上表庆贺之类,也就必须是御驾亲征的标配,况且此次御驾亲征大胜而归,自然要搞得隆重一些。
只是大宋三百年历史,自太祖之后再没有举行过凯旋典仪,把礼部的这些臣僚们愁得不行,绞尽脑汁才弄出了这么个繁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