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灰色王冠 > 第三章 生与死的缝隙

第三章 生与死的缝隙

    寄灵。

    在科学发达的现代,寄灵这个词往往被认为是歪门邪的无稽之谈。通常和灵媒、迷信、巫术等划为一堆,被认为是人类的无端臆想。

    由于曾致力于现代物理与东方神秘学之间趋同化研究,林修远对于灵媒也有过一些粗浅的了解,甚至曾亲身拜访过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灵媒,大名鼎鼎的艾莉森?杜伯伊丝。

    热播的美剧‘灵媒缉凶’便是根据艾莉森?杜伯伊丝的真实事迹改编,而事实上,艾莉森?杜伯伊丝这位大名鼎鼎的灵媒也确实帮助凤凰城检察官破获多起原本毫无头绪的重大案件。由于好奇和学术需要,林修远曾经与她有过一次交谈,但当时,林修远觉得她的话中充斥着各种精神暗示,与其她是灵媒,林修远觉得她更像是一个善于诱导、善于催眠的心理学大师,所以在林修远本身的概念里,灵媒更多的是一个骗子群体的独有名片罢了。

    但现在,或许是对弟弟林修志的死万分不舍,又或许是想为自己接下去的生命找一个精神寄托,再或者是不愿意面对残酷的事实。总之,林修远第一次真正以学术的心态进入了灵这个对他来一直逃避、试图否认的领域。

    灵,这个词在东方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哪怕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学者孔子也主张不语怪力论神,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中,灵依然是一切的延伸。就如万物有灵这个在东方普遍的泛知一样,灵不但是支撑着信仰的体系的根本,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息息相关。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严谨而务实的风格风靡全世界。这让灵这个唯心主义的产物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因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着它们的存在,似乎灵魂真的只是人类因对死亡产生的恐惧而想象出来的产物。

    但是在古老的东方大地,灵魂却依然被敬畏着,各种对死者的祭奠、各种仪式不曾消退。

    可以,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绝大多数人对灵魂的概念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因为对科学的认知不愿意相信它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古老传统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神奇与科学无法解释的存在又让他们敬畏鬼神,敬畏灵魂。

    林修远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他没有任何的信仰。这让他能以更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探寻世界的本质。

    相比起西方科学,东方的学术拥有着悠久的多的历史,有完美的哲学体系所支撑,自古以来的学术成果也令人震惊。但是,由于缺乏严谨的论证,东方的学术并不被西方的科学界所接纳,在近代更是一直被认为是愚昧的巫术。直到类似于中医针灸、切脉等西方人无法解释却又行之有效的事实被广泛流传,西方的学界才开始慢慢将目光投向东方,摸索着这种充满着哲学意味的东方神秘学。

    在东方,无论道、佛,都带有着显著的唯心主义特点,所谓的禅语机锋让西方的学者根本摸不清头脑,也就无从研究。而林修远却不会有这样的苦恼,他能很轻易的站在东方人的角度上理解东方的学术,又能瞬间转换到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去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所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的学术进度无疑是最快的。

    可以,入学后的他更多的是在通过实验论证,而在这方面,全校师生没有任何人能够跟得上他的研究进度。所以,在他父亲死后,他毅然退学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在内,本就事实来,加州大学已没有什么可以教他。

    “真的是寄灵吗?”林修远盯着玉石方戒的眼中蓦然露出一丝狂热的神采。

    对于灵魂,他曾有过非常深入的研究。

    在他看来,人类的大脑便是孕育灵魂的摇篮,而灵魂的真正形态,则应该是一团带着特殊电波的浮游能量。

    大脑一直以来都是生物界最难以攻克的一个命题,人类科学已飞速发展到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对于人类自身的智慧所在‘大脑’,人类却还是如太古猿人一般一知半解。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大脑的了解,仅限于大约计算出大脑中一共存在约140亿个脑细胞。而脑细胞的成分虽然与人体的其他细胞如肝细胞一般并无不同,但它却不像其他人体细胞般可以不断的分裂、修复。

    其实从人类0岁之后,大脑就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模式,每大约都会死亡近十万个脑细胞。而脑细胞是死一个就少一个的,换而言之,在0岁之后,人类的大脑就已经开始走向凋亡。

    但很多人会因此质疑,会觉得既然0岁之后人的大脑就会不断变笨,那为何人类在0岁之后还能够学习大量的知识,还能够储藏越来越多的记忆。假如这项研究是正确的,那么人类从出生到三岁之间,脑细胞的增值速度是最快,但偏偏,人类最缺失的,就是三岁之前的记忆。

    这项研究的结果和人类本身的常识性认知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大脑的研究都被禁锢住了,无法再进一步。

    而对于此,林修远却有不同的观点。在他的眼中,人类的大脑其实和电脑没什么不同。脑细胞的不断死亡的确证明了大脑在不断的衰退,但是正如电脑在不断的使用后PU的自然老化一般,它只代表着大脑吸收外界事物、对外界的信息反馈不断变慢而已,和信息的存储并无直接关联。

    举例来,就是电脑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运行速度会越来越慢,但是使用过程中电脑里所储存的数据却是越来越庞大。而人类的大脑也是一样,脑细胞和记忆其实并无直接关联,真正储藏记忆的并非是脑细胞,而应该是电波。

    就如电脑术语中的0和1,1代表的是5伏电压,0代表0伏电压,电脑所有的存储与运算都是通过电子概念来完成的。由此,林修远认为,人类的脑电波才是记忆的关键。人类的记忆应该是通过脑细胞之间的神经递质来传递的,而记忆的本身,则应该是大脑在向神经元发射脑电波后,在大脑中遗留下了带有特定组合模式的电子微粒所形成的。

    就这一点来,人类的大脑绝对是电子最佳的储存容器。一个碳原子所携带的电子数量是6个,而一个氧原子所携带的电子数量是8个。大脑的质量仅占了人体总质量的%,但它所消耗的能量却占到了人体消耗总量的5%。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通过脑电波的模式来进行输入或输出,也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不管做过什么,甚至是看到、听到、闻到、触摸等任何形式的讯息,都曾以特有的电波流经过神经递质,从而在神经递质中留下其独有的电波讯息。而回忆,则是当这则电波信息被重新激活,大脑中充斥的电子根据电波讯息组合排列,重新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信息。

    灵魂的基础,正是基于大脑的特殊性而伴生的。

    追溯到太古时代开始,灵魂便被认为是一种能量,一种带有主观意识性的能量。但在现在科学的研究中,能量自然发散的特性使得灵魂似乎根本无法存在为一个整体,更不可能带有主观意识。

    可假若结合林修远对大脑的研究结果,那么一切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灵魂的确是能量,当人类或其他任何生物活着时,人体的生物电磁场成为了灵魂的绝佳载体。而当人类死后,在死亡的瞬间,人类的大脑会瞬间形成大约等于到5瓦左右的能量。大脑死亡瞬间所产生的念头、想法、回忆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承载着这份能量。当人体彻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