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来到这个咖啡馆,范子木就在这里坐着,而预想中的战斗痕迹根本没有,他是从这里逃走的,但又回来了,他为什么要回来?
夜宸长时间的沉默让范子木有点儿不安了,夜宸的手段和头脑他都领教过,这么一个危险的女人现在在想什么呢?又在算计谁呢?不会是自己吧?
糟糕!这时候范子木才意识到,刚才自己写下的那句话不太合适,可能会透露出一些信息出去……
夜宸拿起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推了回来。
范子木看了一眼,果然,好事未必会心想事成,但糟糕的情况总是会不期而遇,夜宸写的是:我错了,这样总可以了吧!
这是一句妥协,而妥协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两人之间的关系,她为什么要做出这种缓和?
夜宸还是从那句话中猜测出了什么,并且她想从自己这里得到准确的答案。
这是一个筹码,范子木心里想道,自己身上有夜宸需要的信息,这就是一个筹码。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能轻松下来,怎么用这个筹码换来足够价值的东西,而且还要防着这个女人的算计,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想到这里,范子木突然有些感慨,他们这些试练者都是囚徒困境的受害者,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执行任务,任务的难度会降低很多。但谁也不敢退一步,你退一步,别人可未必会领情同样退一步,他们更可能会向前逼迫一步。
在第七空间,活着实在是太难了。
就在这时,夜宸突然把桌上的纸拿了回去,用手轻轻拂过,整张纸被死亡之力腐蚀,完全烂到了。
“这……”范子木奇怪地看着夜宸,她这是要干什么?
夜宸歉意地笑了笑,用嘴型道:配合一下。
范子木还没来得及回应,就看到夜宸站了起来,端起桌子上的咖啡,朝自己脸上泼了过来,然后一脸怒气转身就走了。
范子木抹了下脸,这时候才注意到,一个大概十五六岁的女孩儿正朝这里跑过来,后面……是那个红衣女鬼。
那个女鬼追杀过来了!范子木站了起来,夜宸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PS:囚徒困境(Prisner'sDile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errillFl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elvin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u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信任”。具体到第七空间,如果两个试练者能够“信任”对方,齐心协力完成任务,那么任务难度就会降低很多,但问题是,试练者之间没有这种“信任”,而且不会出现这种“信任”。第七空间设计的很多任务都有限定通关的人数,这种限定可能是显性的:比如就规定只有十个人能活着回归空间;也可能是隐性的:直到最后一刻,试练者才发现回归空间的人数有限定。试练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且是“生存竞争”,这种情况下,试练者之间根本没有信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