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还对他客气什么劲儿。
这一番招呼,第二日果然清净了不少。
比起天牢的寂静,紫禁城可就热闹多了。
从皇上下达了斩杀王振的圣旨后,往日依靠王振的党羽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了。
按照规矩,朝廷对王振一党彻底清洗。
一看大事不妙,工部侍郎王佑,自请罢官,徐希和王文亦被罢官,遣回家乡。可是,百官显然没打算这么轻易放过这三位阉党主干,督察院、翰林院、以及六部给事中纷纷起来弹劾徐希和王文等人,认为罢官处理过于宽松,太便宜这些坏蛋了!他们声称,王佑与徐希兵部尚书、都御使王文、宦官郭敬以及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人,助纣为虐,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罪大恶极,应当逮捕法办,“宜肆市朝”,斩首示众,否则,不足以平民愤。
小皇帝不想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况且这帮人平日里也着实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便应了百官的要求。于是,下诏,将这些人抓起来治罪,投入大牢。后来定逆案,这些人都名列其中,以王佑为首。徐希“逮治论死”,先是被抓起来,投入大牢,随后被判定犯有死罪,并于判定有罪的当年,此人胆子不大,一听锦衣卫入门,活活给吓了半死,当夜竟一命呜呼死于充军的卫所。比他的主子还早死。
该杀的都杀了,该罚的也都罚了,除了城外还蠢蠢欲动的曹吉祥等人外,王振一党各路人马算是彻底清除了干净。
百官开始将目光盯上了王振,今日这个递上一道奏章,明日再骂上几句,弄得小皇帝苦不堪言,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听从百官的唠叨。
要说大明的官儿别的本事没有,但和皇上较劲的本事却是天下第一,依着小皇帝的意思,他着实舍不得杀自己的老师,哪怕是托一日是一日,就是不松口。
直道时日长了,百官会稍有松懈。
哪知全没这回事,不说两京的科道言官一个都没少,就连平日里极少露面的大理寺,刑部也开始出面了,最让小皇帝气恼的是那些地方官儿也跑来凑热闹,纷纷上言朝廷早杀王振,那语气王振不死,大明将不保似的,就连不开化的瓦刺,安南,以及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这些门外之国也送来了书信,提起诛杀王振之事。
巨大的压力弄得小皇帝不得不痛下杀心,定下了斩杀王振的日子。
日子自是不能随便定的,按照朝廷的规矩,再大的犯人要处死刑,那也该等到秋后。
只因这是圣人的道理,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
但百官显然是等不及,他们恨不得立刻就杀了王振好定天下民心,给那死去的亡魂一个公平的交代。
正义虽时常迟到,但终究是来了。≈lt;/≈g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