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边军一小兵 > 第700章 儒学与督察员(上)

第700章 儒学与督察员(上)

都在后支持,专门笼络这些小学毕业生,供养他们在技校中学习几年,让他们出来后,入自己商行做事。

    不过对这些小学毕业生,宣镇百姓,还是习惯将他们称之为童生,后官方也确定下来,拿到毕业证的学童,才能称之童生。否则只是准童生。

    这不若大明别处,一开蒙便是童生,没考中秀才的,七老八十还是童生。

    因为是六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宣府镇采取宽进原则,适龄孩童均可上学,但毕业考就卡得较严。

    考入中学者,便是准秀才,因为中学生录取严格,超过九成多的小学生都会淘汰。所以他们入学后。继续免费教育,等于这些人以前是家族供养,现在改为官方供养。

    他们若毕业,便成为正式的秀才了。这时他们约二十岁左右。可以参加公务员考核。做吏当官等等,这不若大明,中举后才有了一些机会。

    也因为中学生的吃香。教化司后来规定,童生们许可再考,可在家苦读,或是继续进学堂复读,这时他们就要收取费用,然后每年可以考一次,连考三次。

    三次过后,就没有机会了,毕竟复读那么些年还考不上,证明他们不是读书的料,就没必要再浪费家人钱粮了。

    也避免八十岁老童生还在考秀才之事,一生光阴就这样浪费,害了自己,更害了家人。

    对那些小学都不能毕业的准童生同样如此,许可自费衣食,复读三年。还是不能毕业者,就没有毕业证的回家吧,自己品尝不努力失败的苦楚。

    才华更高,能考入大学者,直接就是举人身份,毕业就是进士,包分配,包当官,因为他们是宣府镇最精英的一部分。

    军事学院出来者,优秀学员,直接授骑尉勋阶,未来可任队官,副队官,普通者,授上士勋阶,成为甲长。

    民事学院出来者,享受科级待遇,进入各屯堡,民政部或是监察部内任职。

    这便是王斗对宣府镇的教育做法,普及初等教育,特别重视新生孩童的教化,且到中学这一关,就卡得非常严,严进严出,能就读者,皆是品学兼优之士,

    也避免未来高级知识分子太多太滥,不说大学生满地走,此时大明几十万生员闲置,没有出路,就是大害。

    而到大学之后,也才文武分科,不过宣府镇的小学,中学,其实没什么文武之分,都算是接受军国主义教育,便是小学毕业,在很多百姓看来,也个个是文武双全之士,他们眼中的高等人才。

    ……

    得知宣府镇的教化详则后,李邦华叹息良久,越发觉得王斗的深不可测。

    在他看来,宣府镇教化普及,完全盖过江南最发达的苏杭之地,当为大明之首不说,还体系通畅,上下有序,或许可为大明未来教化之方向。

    而且这个体系,也将民间有力者,精英者网罗一空,不虑遗贤民间怨恨作乱。

    毕竟历来反贼作乱,没有读书人加入皆不足为惧,就象闯贼,没李岩等加入之前,流寇尔。但越多的读书人加入,却使得危害越大,最终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

    而王斗这个收罗人才的力度,甚至盖过大明多少倍,思之甚为可怖。

    只是有一点,宣府镇大学毕业生不言,若大明进士一样少。

    然中学毕业生就可参加吏员考试,虽比起大明各处生员来说,各人做官从政机会多了许多,不至如此闲置遗祸,然这么多的官员政位如何安排?

    来年如何安排越来越多的人才?

    宣府巡抚朱之冯近期一直陪在李邦华身边,此时也前往该屯堡路上。

    他沉思良久道:“所以,这便是宣府镇冗官冗吏由来吧。其实非是冗政,而是细化,大明对地方治理太粗疏了,皇权不下乡,也是因为地方官吏太少之故,只能依靠士绅,所以赋税越收越少。反观宣镇,各类赋税却是越收越多,百姓并不觉苦,就是该收的人收了,不该收的人不收,吏政畅通之由。”

    他说道:“而且这些老学生毕业后,也是进入地方吏务,不若大明进士及第,任者便是知县起步。他们只是书生尔,又如何坐理地方数万户赋税之事?……内阁诸公更不用说了,若是庶吉士者,便是进入翰林院,然后在京中打转,最后成为辅臣。他们又如何熟悉地方事务,故而种种之策,往往牛头不对马嘴……”

    大明也是称童生为小学生,中了秀才或以上者,一般被称为老学生,朱之冯如此称之秀才等,李邦华并不奇怪。

    他听朱之冯说着:“宣镇地方众人皆从吏员做起,将来为官之时,便熟知地方事务,自然皆为通用实材,胜过众书生远矣…又此地便是大学生,出来后也皆是地方吏事,或是军中小校,亦可层层磨练,不会坏了大事……吏员越多,掌控地方越细,不虑地方豪强乡绅为乱,收上的税越多,足以养活一干冗吏。他们起步低,可升迁的官位也多,不虑僧多粥少,可有众多政位可以安排……”

    朱之冯最后叹道:“此思种种,也是下官近期才想到,永宁侯却深谋远虑,早早思之想到,令人不寒而栗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