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认真起来,高菡等人虽然确实不是专门来看热闹的,但也没有什么计划可言。唯一一样胜过墨欢、水馨他们的,就是他们有一条明确的线索——
古侍郎的“红颜知己”。
一个常年在明国各地“飘零”,有时候还会飘到华国去的女子。
问题是,他们也没有水馨那么肯定,肯定古侍郎有问题。
他们来调查线索,但决心远远称不上坚决,心情也并不迫切。
不过,这个问题或者很快就会解决。
注意到了他们的对话,林枫言瞅了水馨一眼,眼神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信息——上吧姑娘。
水馨囧了一下。
虽然他们本来也没怎么遮掩自己的身份,做好了各种被查出来的准备。但这么主动暴露的话,套马甲的意义何在?就为了让他们不那么显眼吗?
不过,这么瞎猜显然也没有意义。
水馨朝高菡等人走去。
他们之间还是有些距离的。中间隔了不少人。就这样,他还是能察觉到高菡等几个女子在相互传音。隔得太远,传音完全是可能被截留监听的。
在可信的人面前暴露身份,和大声宣告自己的身份可是两回事。
走到这三位的附近之后,水馨这才直接传音给高菡,“姑娘,我很好奇,你们发现的线索是什么?”
高菡一愣。
因为水馨在传音中模拟了自己本身的音色,也没有遮掩传音的方向。高菡很快就发现了她。
“那位工部的古侍郎,是我所杀。”水馨继续传音,“我是林水馨。”她自报家门。
当然,这么自自话肯定不够服力。所以一只极的青鸾,绕着水馨摆在身前的右手绕了一圈。虽然很不起眼,水馨也选择了死角方向——靠着食案。不是恰好仔细看着他,无法发现发生了什么。但还是有被其他人看见的可能。
要是被别人看见了……也就看见了吧。
高菡自然也是看见了的,眼睛瞪得溜圆,难得失态。她还在同时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对方会发现他们是来调查的?为什么她会发现,他们的调查和古侍郎有关?
高菡可以肯定,别在不夜楼了。
在离开了文山书院之后,他们就没有就相关事宜一个字!就是在传音里,也刻意的有避讳。因为他们实力不够!
所以,不但震惊,高菡还有点懵逼。
至于古侍郎死了这一点,高菡反而不是那么吃惊。哪怕只有零散的消息,高菡也足以判断古侍郎坐的位置出问题了。
然后……既然古侍郎的死亡就这么被政事堂掩盖下来,也明政事堂目前并没有和林水馨两人翻脸的打算。
以仕途为目标的高菡,从前一林冬连的事情上,就已经判断出来,华国皇室既然对林冬连做出那样的事,对于眷者就不会有什么善意。毕竟,光是卧龙山脉的事情就明很多了。
哪怕只是因为华国皇室的态度,明国和两个眷者都算然盟友。
高菡心思电转,瞬间做出判断,传音回去,“我们打听到,古侍郎在飘零坊中,有一个红颜知己,是飘零坊高层。不会接受报价的那种。”
——至于他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的目标的,这个可以搁置再议。
“西南方向单独一人,穿着蓝衣单独一人的那个豪门公子有问题。可以看她和什么人接触。”水馨投桃报李。
当然也是因为她清楚,这些文山书院的女学生们,和君妙言的接触肯定比她多得多。
要揣度儒修的心思,当然是要找儒修才比较靠谱。
水馨觉得自己对眷的应用还是不错的。刚才那一下暴露,并没有引来多余的眼神。所以,还是可以试下做黄雀。
于是水馨完就走了。
高菡站在原地还有些懵。
她本来和世家子弟也不是一挂的,叶崇瑛和丰优云又在瞪大了眼到处找飘零坊的人,这么发了下愣,居然没有人注意到。
周焯云有瞥到一眼,但以为高菡在思考,也当作没看到了。
过了一会儿,高菡却直接传音给两个女同学加一个周焯云,也指出了那个装作蓝衣贵公子的君妙言,“你们有没有觉得那个人有些奇怪?隐蔽点观察。”
其他人顿时都以为是高菡自己发现了不对。
纷纷用眼角余光观察起来。
君妙言扮演的那个贵公子,正在和一个同样是一个人的散修聊,看起来倒也并不突兀。只是谁都看的出来他们两人是陌生人。
散修没什么好的,一看就是过得不如意的那种。他们两人的聊也就是些风土人情——君妙言这会儿在扮演一个没离开过明都,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的贵公子,散修则是想要结交一个贵公子捞些好处。
本来挺正常。
但君妙言乔装活动的经验显然并不很丰富。一旦被同身份的人仔细观察……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
周焯云和丰优云两个几乎同时做出判断。也是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度得出了同样的判断。
“有点眼熟。”叶崇瑛看出另一个问题,“我应该认识,但又不是很熟的那种。”
“因为一个人过来才要女扮男装?但不至于人缘这么差,连个同伴都找不到吧?”丰优云疑惑道。
周焯云则没有选择传音,而是光明正大的指着君妙言,问其他几个男性的同学,以正常好奇的口吻问道,“那里好像也有个儒生,而且风姿不凡,身世也该不差。你们谁认识?”
其实君妙言穿得倒并不富贵。
至少不算打眼。
但仔细看下,出身世家的人却能看得出,那身衣服的料子,相当出色。而身上少少的几件配饰,更是全都是文力浸染过的文宝。力量如何不,质量已非寻常。
再,若是寒门子弟,哪里能舍得五颗下品灵石进来看热闹。高菡的五颗灵石就是叶崇瑛出的。
几个世家子弟打量了几眼,就连连摇头。
有人,“应该是从外地来的?本地没见过。”
“是啊,要是本地的,有这样身世,这样年纪的学子,不大可能没见过。”有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