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里来了。
项目从010年开始做,本来计划是5年完成,但以眼下的进展,00年也不一定成功。
大脑的复杂性远超乎人类的想象。
何乾在邮件里判断,日本人应该也只是兴趣而已,不一定会落到实处,但他并不敢赌,只能让老板拿决定了。
赵子明将杯子里的咖啡一饮而尽,开始给何乾回复。
困难清晰可见,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在这上面抱有希望,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不过,这一路走来,还不都是在赌。
只有疯子,才能改变世界。
今时今日,赵子明的初心始终未改。
钱,他挣得已经够多了,在可遇见的未来,财富还会继续膨胀,直至一个文数字。
权势,随着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将来的某一,他会成为宣传中的人物,无数人仰望的存在。
女人,不过是调味品罢了,环肥燕瘦、万紫千红都已阅遍。
如果赵子明还有什么追求,那就是改变世界的初心。
当“同意”信息发出后,赵子明心下涌起一股豪情,这一瞬间,他想了很多。
如果记忆都可以用芯片的方式备份和储存,那人类的意识呢?情感呢?
如果记忆、情感、意识都可以转化为电子信息,储存在芯片中或者上传到云端,是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在数字世界实现永生了呢?
听起来像是方夜谭,一个行为能够复制,非理性、非客观的情感怎么转化为电子信息呢?
根据何乾给出的资料,这一切还真有可能。
美国西北大学的莫兰-瑟夫(ran erf)提出“感觉分离(sensry deupling)”的概念。
“感觉分离”是,你的体验和你的感觉,没必要非要绑定在一起。
比如吃巧克力,可以利用脑机接口,直接给边缘系统输送一些数据和算法,边缘系统收到数据,就有了“吃到巧克力”的感觉,获得了吃巧克力的乐趣和快感,但现实中根本不需要真的吃下一块巧克力。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快乐或悲伤都可以被分离。
同样的,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我们的自我认知系统并不是人类发展早期,甚至人类之前就有的东西,而是在不断进化中产生的。
自我认知系统并不能直接知道我们心情的好坏,它是通过综合我们的生理特征进行判断,因此,有时会产生误读。
有一个例子可以明,加拿大一个心理学家在两个桥上去测试大家恋爱态度,一个是很坚固的石桥,另一个是晃动的铁索桥。他发现在铁桥上恋爱成功的机率大大高于石桥。
在石桥上,安稳不害怕,所以没有什么特征改变。而在铁桥上,晃晃悠悠会产生害怕,害怕会分泌荷尔蒙,心跳加速、脸红,从而认为爱上对方了。
这就是,生理的各种反馈会对心理形成强烈的影响,甚至一定意义上,心理认知本来就是基于生理反馈而来。
这样一来,情感、意识之类的东西,很容易被破解,被备份、储存。
真到了那时,数字永生就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