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正文卷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善良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善良
以前因弹劾苏轼,被贬放新州,刚刚回朝重任御史的赵挺之还进一步列举苏辙兄弟专权误国的事实,认为苏轼请罢天下积欠,乃“贪天之功”,甚至说如今朝廷上下十之六七的官僚士大夫,都是苏辙兄弟的党羽。
赵挺之是“洛党”,从新州回来后,见到程颐的下场,不免“义愤填膺”,故而对苏家兄弟谋划了一次攻击。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此次事件,看上去就是赵挺之的谋划,然后支使了董敦逸、黄庆基当枪。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苏油这种政客,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赵挺之就是幕后最后一级,更不会认为此举不是针对自己。
但是对手自以为高明,殊不知留下了最大的破绽。
按道理来说,以苏油如今对辽人的暧昧态度,御史要攻击他,完全没有必要从苏轼兄弟入手,直接打出大旗弹劾苏油“卖国”就可以了。
但是御史们偏偏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授意他们的人,也知道“不武之谋”,知道以那样的罪名弹劾苏油,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就有意思了,数来数去,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
吕大防、韩忠彦、章惇、蔡京、刘挚、还有……中牟二王,高滔滔,赵煦。
所以弹劾二苏不重要,下一步攀扯到苏油的身上,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布局之人,在等苏油的应手,只要苏油采取应对措施,就会“授人以柄”。
不过这等伎俩,在王晦这样的顶级幕僚面前,堪称拙劣。
于是王晦给章惇和蔡京去了信,信中没有说什么别的,之说苏油已经再次启程巡视北方去了,如果要给苏油写信,估计得两个月以后才有回复。
章惇和蔡京也是聪明人,最近京中有事儿,最慌的不是大小苏,而是这两位。
他们也害怕苏油会认为是他们搞的鬼,因为陛下亲政之期越来越近,吕大防调整是必然,他们有极大的上位可能性,也就存在打压苏辙和苏轼的可能。
收到王晦的信后,两人就明白了过来,如果因为这件事情特意给苏油写信解释说不是自己指示的,那才真是苏油“权倾朝堂”的实锤。
刘正夫是入了高滔滔和赵煦夹袋里的人,已经任满,外放去了成都,但是并不意味着章惇和蔡京在台谏就没人了。
于是二人反其道而行之,辛巳,御史中丞李之纯言:“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今仲春之末,生育之候,而风霾间作,继以大寒、霰雪、雨水,有戾和气,殆人事不善有以干之者。
比闻国论稍亏协睦,语或传播,动系观望。
望深加训谕,责其同德,上代天工,以召至和之气。”
苏辙也上章自辩,监察御史董敦逸所说的任用川人一事,乃是针对冯如晦的任命,认为冯如晦前有过失,圣旨命下御史台取勘,而臣更不候事了,便除馆职知梓州。
这件事情可令三省覆查,当知事实。
冯如晦系东川人,我系西川人,乡里隔远,又全非交旧,我根本就不认识他。
之所以不候事了就除官,是因为一来大家都称赞冯如晦任御史的时候,能不徇蔡确等意,倾陷士人,为确所怒,因此流落。
又因为这次冯如晦的过失,却是我亲舅之子程之邵告发的,故而冯如晦以为深仇。
如果我拖延的话,反有涉党相助程之邵,打压冯如晦的嫌疑,故而朝命下来,不敢异议,即时处置。
方以周防畏避而抱愧,却不料翻被董敦逸弹劾包庇,事属诬罔。
而最近陛下恭己责成,进退臣下,少有特出圣断,基本都是付之众议。
因此宰相以下,每有差除,臣皆须众人佥议,方敢进拟,稍有异同,即不敢除。
这项制度执行得很好,最近只有贾易、晁端彦差遣及吕嘉问奏荐恩泽,众议不允,尚在争执,也不敢除命。
众目睽睽,谁敢主张亲旧,而过有擢用?
本来不想与小臣计较是非,但恐谗口浸渍,渐不可长。因此特意上章说明此事,是非皆在圣裁。
章惇和蔡京立即紧跟,说近日台谏对于苏辙兄弟的弹章过于激烈。三省不得不出面,将各御史的奏章拿出来,就其中的罪名进行集体讨论。
事情摆到台面上,那就不是事儿了。
三省经过严格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