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
下午三点许。
搜山行动,出现了新的变化。
专案组从周边市县,紧急抽调了大量警员特勤前来支援。
同时以凶犯逃入山林的位置为中心,方圆五公里实施了戒严。
建立了多个路卡,对所有出入的人员、车辆,全部逐一检查。
另外不断劝离那些主动进山,参与搜捕的热心民众。
凶犯可是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杀手,逃亡于此,说不定便会困兽犹斗。
无论是他袭击民众,抢夺衣物鞋子,还是步入绝境,不得不劫持人质……
对这些手无寸铁的民众来说,凶犯都是极为危险的。
所以警方让民众撤离,让荷枪实弹的警员和特勤,以小队为单位,进山搜捕。
如此天罗地网,自然让更多人相信,凶犯迟早都会被抓到。
而另一边。
警方在新闻媒体单位,聚集最多的椿白县拘留所,因地制宜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针对震惊全球的‘美女总裁杀人案’,发布了初步调查报告。
报告声称,在逃犯罪嫌疑人杨某,受人雇佣意图杀害吴杰,潜伏来到椿白县。
趁吴杰在住院部大楼大厅内,与众多交通事故伤者及家属见面之时,准备将其射杀。
唐筱发现异常,立刻大喊提醒,同时见义勇为,将杨某击伤。
杨某头部受创,疑似进入假死状态,在被送入太平间之后便自行苏醒。
醒来之后,杨某潜逃出太平间,打伤在门外看守的警员,先后施暴抢走一辆电动车和一辆公路赛摩托车。
一路危险驾驶,严重危害行车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速逃亡至县城以东三十公里外的原始森林,目前警方正全力缉捕。
整个初步调查报告,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三百个字,但是分量十足。
尤其是将整个案子的两个关键人物,给定性了。
杨某从无数人同情的受害者,现在成了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而一直被无数人认为是杀人凶手,要杀人偿命的唐筱,成了见义勇为。
这种‘身份’上的转变,看似简单,但其实意义重大。
首先。
案子性质就变了。
唐筱不再是当众杀人的犯罪分子,而是看见行凶就仗义出手的见义勇为。
杨某也自然不是可怜无辜的受害者,而是一个杀人未遂、打人抢车,非常危险的凶犯。
其次。
唐筱自然是不用继续留在拘留所里了。
只是因为案子尚未结束,还需要留在椿白县,保持通信畅通,随时准备接受警方的进一步调查。
而那个杨某,他现在虽然在逃,可一旦被抓捕,那他数罪并罚,至少都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了。
最后。
虽然只是初步的调查报告,但警方既然敢于公布,那自然是掌握了证据。
发布会上,公布了那有毒的塑胶弹头、那被踩碎的塑料气枪。
尤为重要的,是杨某从太平间溜出来,打晕看守的警员,然后抢车逃走的监控视频。
另外还有他一路狂飙,危险驾驶的视频。
这些都足以将其定罪了。
……
新闻发布会上。
宣读调查报告,公布相关证据。
在现场,其实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通过电视和网络收看直播的观众,也没多惊讶。
毕竟这件案子从发生到现在,很多人都非常清楚整个过程。
当然。
尴尬的是……
那些为杨某喊冤叫屈的人,那些觉得他可怜无辜的人,那些借助此事疯狂抨击谩骂贬损唐筱和唐龙实业集团的人……
案子变成现在这样,他们还敢说杨某冤枉无辜吗?那被打晕抢车的人,才真的冤枉吧!
还能继续谩骂唐筱,是仗着有钱有势,所以滥杀无辜的杀人犯吗?
人家明明是见义勇为,制止凶犯杨某犯罪啊!
至于污蔑造谣,贬损唐龙实业集团的人。
他们现在也没那心思,去继续造谣生事。
一方面是因为集团法务部,已经发布公告、寄出律师函,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如今,很多人的兴趣点,都是在那在逃的凶犯杨某身上。
大家关心的是他什么时候被抓、好奇的是他怎么假死逃生的。
这个时间点,谁还有闲心去关心,基站是否辐射?换电站是否暗藏危险?电动汽车是否有自燃隐患?解毒丸会不会有不明副作用?
此时此刻。
看新闻发布会直播的人,是想知道凶犯杨某,到底是怎么假死、怎么躲过法医鉴定、怎么扛住了太平间的低温冷冻,最终得以成功脱逃。
而看搜山抓捕现场的人,当然是在等待,成功抓捕的那一刻,想看一看,这位身份诡异、车技一流的凶犯,到底是多牛逼的人物。
只是……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进入十五分钟自由提问时间之时,第一时间就有新闻记者提问。
本以为能知道凶犯杨某,是怎么假死逃离的。
结果发言人给出的回答,是正在调查,更多细节暂时不便透露。
这一个官方标准式回答,本身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
很多人都好奇啊!
一个明明被打死的人,怎么就突然成了假死?
案发现场的视频,流入网络上的至少有上百部。
看过视频的人,都亲眼看到,身手矫健的唐筱,是将杨某重重击倒在地。
那一拳打下去,太阳穴部位都凹陷了。
当时怒目圆瞪的杨某,一副死不瞑目的凄惨样,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先是有医院的医护人员,赶来对他进行了检查,发现他已经死亡,所以才没实施急救。
之后为了避免凄惨现场,引起围观民众不适,便给杨某盖上了一层白布。
至于法医什么时候赶到的、又是如何做的死亡鉴定、杨某什么时候被送去太平间……
这些就没有相关视频流出了。
没有视频,民众们很难得知真相。
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太过于官方,简直就相当于是没说。
一个‘正在调查’,就完事儿了吗?
好在。
最懂观众们内心诉求的,当然是新闻记者。
第一个记者提问,犹如被搪塞敷衍了。
第二个记者就不一样了。
他吸取了前者的教训,以拐弯抹角的方式,对杨某的极为蹊跷的假死,进行了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