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施奕文真的不是为了故意冷落赵南星等人,毕竟,就他的本意来说,这些人用好了是能派上大用场的,包括这些人的子弟。
为啥?
明末的大科学家有几个人不是士人?
东林党嘛……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明末的士人可不是清末的士人,对科学持抵触情绪,甚至他们对科学远远大于对经书的兴趣。
早在正德年间,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了文化的繁荣,与此同时读书人竭尽全力想要冲破八股禁锢,社会文化发展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在随后百年的大明,士人圈是什么模样?按照钱谦益的说法,也就是那位水太凉所言:“正嘉年间,士以通经为迂;万历之季,士以读书为讳!”。
换句话来说,就是从正德、嘉靖朝开始,读书人居然把通晓五经视为迂腐。到了万历朝,甚至发展到了读书人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读书。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是觉得八股无用,在思想上另谋出路,开始广泛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无数儒生跑得很偏,看不起八股的他们,经也不读了,书也不看了。也就是背背参考资料应付科举,还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家大业大的研究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不屑与迂腐书生为伍。晚明会什么会诞生那么多科学家,说白了,就是因为跑偏的儒生太多。
被流放到北港的有多少儒生跑偏了?
施奕文尚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港这边已经被他给带偏了,就像现在施奕文已经在厂子里呆了足足半个月。
堂堂的宣慰使,如此不务正业的一心扑在工匠活上,这……与当朝的皇帝倒有点儿像。
为啥一心扑在这上面?
就是在和织布机较劲。
“线断了……”
“快停机!”
又一次,随着工匠的喊声。水力传动带通过离合器停止了传动,织布机再次停止了工作。
“纱线又断了?”
看着断裂的纱线,施奕文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其实早在京城的时候,他就特意了解过国内的棉布市场,而他意外的发现,现在北方——北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市场上消费的棉布绝大多数都来自江南,来自南直隶。现在的北方,包括西南,既没有成规模的棉花种植业,也没有棉纺织业,甚至就连百姓也不会纺棉纱、织棉布。
其实,棉纺织业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从南到北传播,因为棉花本身就是热带作物,向北方的传播需要一个驯化过程,直到万历年间,山东等地才有成片的棉花种植业,至于棉纱纺织,直到天启年间,才有一些南直隶籍的官员,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教授,传播棉纱纺织技术。直到百年之后,本地土布才取代包括大名鼎鼎的松江布在内的南直隶棉布。
而现在,大明本土的纺织市场是南直隶棉布一家独大,当然了利润也是极其丰厚的,每年仅仅只是京城一地,就会从南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