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文明当中有这么一句古话:强弩之末,不能穿缟。
很明显,在现在这个时候,费迪南伯爵看得同样清楚,帝国军队这一次反击的力量已经用尽了。
这一次的反击,真正的目的在于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北极熊。
然而帝国军队就连马斯河都没有能够突破,更别说是夺取安特卫普,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了。
而实际上即便是能够夺取安特卫普,也未必能够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
因为现在的盟军和当初的英法联军完全不同,当时之所以撤退主要是因为英法内部存在极大的问题,法国本身的部队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刚征召的平民,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在法国土地上的更多是美国人,他们才不会在意法国遭到多大的损伤,所以没那么容易崩溃。
搞不好在源源不绝的后援力量之下,美国人会和帝国军队在法国土地上展开激烈的厮杀,而最终导致帝国者最后的一股力量,全部损失在法国土地上。
费迪南伯爵看得很透,与其将这最后一股部队全部损失在法国土地上,还不如将这股部队撤回到帝国本土,不说是借助帝国本土的地形优势进行抵抗吧,最起码即便是将来投降,这股力量也能够保存下来。
人们都清楚,相比北极熊来讲,英美法联军终归还是要文明一些的。
所以从一开始,帝国方面攻打巴斯托克,真正的目的也只是想要打通这一条后撤的道路,最起码在帝国部队撤退的时候,巴斯托克方面的美军不会出来干扰他们,这边已经足够了。
也正如费迪南伯爵所想的那样,或许是真的没有将想法转变过来,也或许是美军在迷惑帝国军队,然后等到帝国军队大举撤离的时候,然后才进行突然袭击,不过费迪南伯爵既然已经想到了这一点,那么将来美军士兵想要在帝国军队撤退的时候,对帝国进行突然袭击,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了。
不管如何,就在日耳曼帝国占据半座巴斯托克城三天之后,帝国的军队已经开始迅速撤离,甚至都不顾最高首脑要求他们强行前进的命令。
而也就是在同一天,美军的三个师支援也赶到了巴斯托克城外,然而他们所面对的是帝国八个师依托半座巴斯托克神的严防死守,最终帝国的绝大多数军队都从巴斯托克城撤回了阿登山谷。
半个月之后,最高首脑不得不下达了全面后撤的命令,帝国军队的最后一次突袭彻底告终。
到1月28日,帝国军队被彻底赶回到原来的阵地。
这一场西线最大规模的阵地反击战,帝国军队伤亡5万人,损失坦克和重炮约700辆、飞机1600架。盟军损失约8万余人,其中77万人是美国军人。
相比于原本的历史来讲,日耳曼帝国的损失已经大大减少,甚至如果仅仅从战损来看,帝国方面才是战争的胜利法,他们甚至还有余力在西线继续抵抗盟军的前进,这一点极大的延缓了帝国最后战败的时间。
然而现实当中却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即便是极力促成这一幕的莱茵哈特也并不清楚它所造成的后果,但是他清楚,即便是再大的胜利,在盟军坚如磐石的强大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