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秋节还剩不足一周,汴京城越来越热闹,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连城楼也悬起了不少红灯笼,彩灯与花纸点缀满了树荫,游客和本地居民一扫之前刺杀事情带来的阴霾,纷纷出外采购礼办,街道接踵摩肩,彰显了好一幅汴京盛景。
与江东战乱后第十五年,祁国在祁成皇治下的国力渐渐恢复,民间都在传说祁成皇乃真龙天子,国祚延绵。
今日早朝的一毕,祁成皇准备散朝之时,宁王祁晟忽然上前:
“陛下,关于今年的追月节,臣有一个提议。”
祁成皇刚站起,又回身落座,百官正待离殿,闻言也不得不顿住脚步,回身听他禀奏。
祁成皇微微垂首,望着殿前躬身的祁晟,旒冕疏密微晃着,瞧不见眼神,龙袍的宽袖一抬,用一种极其威严却平和的声音道:“皇儿且说。”
祁晟躬身道:“今年不同以往,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乃熠王殿下在雁江上险遭刺杀。”
按官品礼阶,祁慕寒站的位置与祁晟隔了两个人,闻言少不得朝他的位置看了一眼。
祁成皇没有说话,祁晟接着说:“第二件事,是江东水灾。”
他话一说完,满朝官员开始窃窃私语,有宁王党的、太后党的,有意无意地提高音量道:“说得对”、“确实是大事。”
更多的是为官多年的老狐狸,态度极其暧昧不明的,比如公孙镜、裘让等人,依然低头,站得纹风不动。
祁成皇微笑道:“皇儿提及这两件事,可是有什么建议?”
祁晟躬身道:“儿臣从这两件事中,亲见我大祁盛世,上天福泽绵长,实乃幸事。”
百官又是一阵哗然讨论,两件倒霉的大事,弄得百官焦头烂额,日日加班,哪里来的“福泽绵长”、“实乃幸事”。
祁成皇道:“何来幸事一说?”
祁晟答道:“三弟熠王遭刺杀一事,儿臣已在加紧调查中,有大理寺卿公孙先生的协助,想必歹人很快就能落网。然而更为庆幸的是,三弟在此事中安然无恙,此乃是在天的诸位先皇庇佑,歹人才不能得逞。此乃一幸。”
祁慕寒闻言,心里一阵冷笑,暗骂了他几句。
祁成皇捋了捋颌下短须,呵呵地笑了两声:“有理。江东水患一事,又怎么说?”
祁晟憨厚地道:“江东水患,幸有父皇亲自下旨,拨调国库捐资、并由二弟缮王亲自主理;更在父皇的授意下,积极修建大坝、管理水利,如今江东百姓大多已脱离祸患,此乃因祸得福,更显我大祁治理有方、万国来朝。”
这一下马屁拍得好,百官自愧弗如,马上便有宁王党纷纷附和,高呼万岁。
祁慕寒憋不住笑,干脆站出来向祁成皇道:“大哥二哥实乃国之栋梁,儿臣常常仰望两位哥哥,不得其项背。”
祁成皇大笑道:“好。你们都是朕的好孩儿,从此后更要相互扶持,为我大祁国尽一分力,替父皇分分忧。”
祁晟见前面铺垫得差不多了,赶忙道:“往年追月节,百官各自在府中宴饮。今年既得这两件幸事,何不在行宫内召开一场追月宴,邀百官及家属参与;且西凉国也有意在追月节派遣使臣来访,便一同在行宫内召开宴席。百官同乐、天下同乐。”
言下之意,中秋节都别放假了,来个团建吧。
祁慕寒瞥了一下祁晟的背影,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百官对这个团建有些感兴趣,有些则兴趣缺缺,碍于祁晟的地位,没有人站出来提反对意见。
祁成皇捋了捋须:“也好,行宫建成不久,正好借追月节好好办一场宴席。这件事,交予你来办吧。”
祁晟躬身谢旨。
此时忽有一官员上前启奏道:“陛下,宁王殿下现与大理寺共同查办刺杀一案,且宁王殿下还有柰城的事务需要处理,恐怕分身乏术。微臣提议由熠王殿下来主理此次追月宴席。”
祁慕寒望去,见说话的是一位礼部官员,此人表面看上去中正不阿,可他知道这是一位宁王党。
祁晟马上道:“臣愿为父皇分忧,断没有什么分身乏术之说。”
祁成皇思考了一秒钟,说道:“说得哪里话?既你三弟现今身体无恙,理应为你分忧。”
祁慕寒上前道:“儿臣愿意为大哥分忧。”
祁成皇笑眯眯地说:“如此甚好,今日既事已毕,退朝罢。”说罢,袖袍一挥,起身往后殿去了。
百官也齐行礼,待祁成皇退去后,方才躬身退出了大殿。
祁慕寒一身官服,朝玉石台阶下走去,两条黑色织緌长长飘着,听见背后有人叫他,便住了身,回身望去。
“三弟。”祁晟笑着向他走来,身材笔挺,看起来意气风发,“如今身体可大好了?”
祁慕寒远有五年前在太后寿辰上清和殿的那次急病,近有雁江上的遇刺事件,当时虽然是苏炙夜替的他,他仍是假装称病,在家躲了好一段时间。
祁晟晦涩不明地问他“身体可大好”,指的既可以是他五年前发的病,也可以指近来刺杀事件。
祁慕寒便笑了一下,道:“大哥指的是哪件事?”
祁晟拍了拍他肩上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