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严家抄斩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严家抄斩


    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于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

    在这里,罗贯中差了一句自述道:“昔日一个放牛娃,已成开天辟地,另定乾坤之雄主。

    第十一篇中。

    罗贯中写道:“洪武二年,先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所部后,统一南方的太祖皇帝,实感元廷命运以终,欲北征伐元!”

    命太子师宋濂写文,传檄天下,对于宋濂的北伐檄文,罗贯中进行了着重描写。

    罗贯进行了看重描写。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天朝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天朝,未闻以夷狄居天朝而治天下者也。

    自宋祚倾移,元狄入主天朝,四海之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元狄不通华夏礼教,子杀父,父杀兄,弟弑兄,然九十年间,换君无有此快者!弟收兄妻,子炁父妾(儿子强睡老子小妾!)。

    上下相习,天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又加以宰相专权,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天朝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

    虽因人事所至,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局(的赵赵)金陵(应天)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年有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粤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吾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夫!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陷溺尤深,故晓瑜告知:兵至,民人勿忧,吾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也!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天朝之民,天必命天朝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德而治乎!

    吾恐中土久浴腥膻,生民扰扰,孤率群雄奋力廊清。

    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

    雪天朝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固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仪,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知告谕,想宜知悉!

    全篇大量采用宋濂所写的北伐檄文!

    再往后,便没有了下文。

    方世玉道:“写的倒是可以,比较纪实,老朱头本就对那些礼官美化的词,不甚满意,天下百姓终将学文实武!”

    “崛起于草莽,开创大明的太祖,更容易让老百姓喜欢读!让罗贯中仔细润色一下,从太祖崛起到现在,鄱阳湖之战,北伐之战,捕鱼儿海之战。”

    “着重描写,另外,其他战役也可以多描述一些,谱写下老朱头带领百姓,奋不顾身杀出的朗朗乾坤。”

    “尽早把前边部分写出来,我也要准备着手搞一下惠民书局了!”方世玉面色平静,大明朝的印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虽然书籍相对还是很贵的,但朝廷也不是拿不起这笔教育投入,永远都不能忽视。

    朝廷控制渔轮方向,化解国内矛盾的半封闭政策,却不能以可使知之不知,不可使之知知。

    启蒙运动,还是要风风火火的推行下去。

    扫盲,普及文化,这虽然对古社会的王朝有一定的挑战,甚至会危急王朝的统治,但方世玉却是深刻了解。

    现在不做,以后去做,就要远远的被其他人甩在身后。英吉利才多大的个地方,他们才多少人口?他们的启蒙运动,才需要多少年?而大明,庞大的体量,南北东西,幅员辽阔。

    想要彻底扫盲,没有个三五十年是很难有成效的。

    甚至三五十年都未必能完成全面扫盲。

    “那就这么办?”庆慎郡主询问道。

    “嗯,另外,让罗贯中在老爷子幼年的经历上,多加些,比如说,老爷子是如何被暴元的苛捐杂税欺负的。”

    “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如何死的!”

    “先把老爷子前半生写出来吧!”

    方世玉倒是认为,朱元璋的经历,绝对可以称得上传奇,将朱元璋的故事用话本的形势讲出去,能得到的反响,绝对非同一般。

    文华殿。

    杨寓道:“今年的教育投入,五万万贯宝钞?这么多吗?”看着手里的户部公文,洪武二十八年的教育投入,足足达到了五万万贯宝钞。

    这么大的体量,已经超过了朝廷总收入的百分之五。

    若是将大明的税收以宝钞结算统计,洪武二十七年的税收总额为,四十八万万又七千三百万贯宝钞。

    “殿下一直在强调教育,大力在民间修建私塾,社学,府学,怕是五万万也只能是刚刚够太始元年的支出。甚至如果出点问题,还不一定能够。”

    杨溥道。

    杨荣疑惑道:“殿下对推广教育异常看重,这是一件好杨荣疑惑道:“殿下对推厂教育异常看重,这是一件好事,天下都是读书人,大明的文风逐渐昌盛起来,合该如此!”

    “哎,殿下虽然推广教育,但国学的推广却异常缓慢,今年的投入,三成占用在医药领域,营建体制的医学院,三成给了火器工匠领域,营建专业学院,培养更多的鲁班。”

    “还有三成,放在什么女子私塾,这不是,哎!”杨荣唉声叹气的说着。

    五万万贯宝钞,只有五千万的宝钞,是用在国学推广上。

    方世玉一手将医学院,职业学院营建起来,还在办女子院校,招募民间女子入学,主要学习医理,或是琴棋书画等。

    教育投入为何会有如此高昂的价格。

    自然是对于学子的补贴,方世玉为了让大明百姓送孩子上学,对于田赋再一次进行了削减,从原本的十五税一,变成了二十税一。

    这将导致,大明帝国的洪武二十八年,粮税锐减。

    不过在这之后,方世玉又布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所有百姓自己开垦的荒地,纳入皇庄的同时,开垦者拥有五十年的耕种权。

    开垦荒地不登记造册的,全部按照非法开垦,籍没查抄处理。

    杨荣道:“还是要说通殿下,这样下去国学没落,三教九流,尽数兴起,国将不国矣!”

    “说服殿下?拿什么说服殿下?”候泰叹息一声,无力反驳道。

    三杨,景清,文华殿内,一众官员,哀声叹息着。

    他们都能从候泰的口中听出那股无奈的味道,方世玉靠着什么,控制着整个朝廷和各地州府郡县?

    靠着京师数十万大军!

    用着锦衣卫,御史,巡查地方,督查官吏。

    “不过,你们要是有谁能见到老皇帝,太上皇出面,还是能说服殿下的。”候泰继续补充道。

    这个大明帝国,毅然决然的成了方世玉的一言堂,那些不是很尊重方世玉政策,维护方世玉统治的。

    在官仓失窃一案中,已经被杀的干干净净。

    正当众人疑惑时,方世玉迈步而入,看着杨寓道:“杨寓,院子坐会!”

    目光愕然的看着方世玉,杨寓赶忙起身,迎了上去,追着方世玉的脚步,来到文华殿的院子中,看着方世玉道:“殿下,您???”

    按照往常的惯例,方世玉有什么事情,都是直接让卫宏才过来传话,或者是让卫宏才过来传召,不是在养心殿,就是在乾清宫商论。

    而今天,方世玉竟然罕见的自己来到了文华殿。

    “坐吧,我有点事情要和你说。”方世玉示意杨寓落坐。

    心知事情不好,杨寓硬着头皮坐在方世玉的对面,迟疑道:“殿下,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

    “没什么大事,刚才抓到了个巨贪,我想问问,杨阁老的意见。”方世玉面色坦然,他今天刚刚得到消息,方世玉心里是非常想把这个人抓起来,剁碎了喂狗。

    不过这个时候,他来到文华殿,会见杨寓,为的就只是搞明白一件事情。

    “巨贪?殿下说笑了,巨贪能有多贪,再则说了,抓到贪腐,砍头抄家,哪里轮的到微臣说话。”

    杨寓连忙开口道。

    倒是说他心里很清楚,这巨贪肯定不会抓到他身上。

    杨寓家境不算好,但这些年也熬过来了,而且在他成为秘书处辅臣的时候,方世玉已经对全国官吏的俸禄进行了增莫说养活一家老小了,就是在养两个外室,也差不多够用了。

    杨寓为官,说不得清廉,但却也没有贪过什么。

    “是啊,巨贪还能有多贪,他贪了七千万贯宝钞、折合现银,七万两!折合水稻七百万斗。”

    “算不算是巨贪?”

    方世玉直言道。

    杨寓闻言,只感觉心中一震,瞳孔收缩,望着方世玉道:“殿下,您打算如何处置???”

    话音未落,杨寓绕口道:“殿下,这种巨贪,杀了抄家就是,何必还要同微臣说。”

    一时间搞不明白方世玉到底什么心思。

    按照老朱家的性子来看,杨寓相信,方世玉作为用屁股投票老朱家的异姓王,肯定是不会容忍这么个巨贪的,没抓到就算了,既然抓到了,那怎么可能给他机会!

    砍头?那都是便宜他了。

    “七千万贯宝钞,多少人一辈子都见不到那么多钱。砍头太便宜了,我准备重刑实草!不过这件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运作的,我又不能离宫太久,需要你亲自去一趟!”

    “查清楚来龙去脉!都有哪些官吏参与进去了,连根拔起!”方世玉笃定道,锦衣卫可以探查许多事情,但锦衣卫不是万能的。

    巨额财富变化,锦衣卫能发现,要是一个人就贪了百八十万贯宝钞,锦衣卫还真不好查。

    “殿下,微臣斗胆,问一句,是什么地方,能贪污七千万贯宝钞?”杨寓一时摸不清头脑,大明一年的税赋才四十八万万多的宝钞,这是全国十余个布政司的总额,想贪污七千万贯宝钞?

    那要多大的能量,难不成这一个人,贪污了十数个州府郡县?

    “泰安府,严震直!”

    方世玉拿着一块令牌,放在了桌子上,开口道:“一查到底,无论官商,连根拔起!”

    望着方世玉离去的背影,杨寓叹息一声,将令牌收好,心中哀悼:“怎么如此糊涂啊!!!”

    太始元年,五月初七!

    方世玉领着应天府四十万京营,拖家带口,近百万众,路北上,过长江,经扬州,合肥,归德,开封,济南,渡黄河,过保定,进入泰安府境内。

    文武官员,士农工商,无数学子,陪着方世玉,陪着他们心中的帝王,从应天府,一路赶到北方边境,苦寒之地!皇宫已经修缮的七七八八,三座大殿,规模空前,已经可以使用,东宫,南宫,西宫,尚在修建。

    后宫的坤宁宫,乾清宫,已经修建完成,其余宫殿,亦有修缮完好,有尚在动工的。

    想要修完这个庞大的泰安府,按照眼下的速度和气候来看,没有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是无法完成的。

    在泰安府修建之初,京师外的良乡,卢沟桥一代,便被朝廷征用,延绵百里,四十余座军营,分散在泰安府城外的四面八方,团团包围。

    对外,皇帝可以在三天内纠集数十万大军出征,对内,皇帝可以在两个时辰内,召集数十万大军入城。

    各个军营,互为犄角,泰安府背靠居庸关,内外城墙的轮廓呈现,毅然已是天下最大的城池。

    方世玉这一次动作,应天府被降格为南京城,下辖七县,其余州府,悉数肢解,扬徐苏杭温,尽数从应天府给拆解。

    不然的话,应天府的辖区,那可真的是太大太大了,向北一直延伸到山东地区,南方富庶之地,尽在应天。

    这对于大明朝廷征税,可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可惜的是,自始至终,方世玉都没有见到朱元璋,老爷子也没有来北方,依然蜗居在南宫。

    天雷王殿下入城,整个泰安府在锦衣卫的严密布控下,实施戒严

    方世玉骑在马上,缓慢的向着皇城走去,走边两旁的百姓,工匠,纷纷跪拜,呼声不止!

    待到方世玉进入泰安府的皇宫,一切整理妥当后,在乾清宫接见杨寓道:“人都杀了吗?”

    “一个没留,全部处决,严震直连三十余商,十八官!抄没家财,一万万四千万宝钞!”

    杨寓躬身作揖道。

    “这次我肢解应天府,将应天更名南京,定泰安为北京,南京仅留南镇抚司,府衙,及五城兵马司。”

    “我倒是听下边的声音很大,希望能恢复应天府的原有规模和滞留朝廷六部!”方世玉瞥了一眼杨寓,开口询问道。

    “这个,微臣不知,但帝都既迁,那应天就不应有那么庞大的辖区,将应天肢解,也是应当应分。”

    “至于滞留南京朝廷六部,微臣倒是认为,此举实乃诛心之言,若是南京留有退路,岂不是成了南迁偏安的借口?”杨寓说的很直白,很明确。

    既然朝廷迁到了北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北方了哪怕为之付出再多,也要撑住。

    滞留南京六部,除了给朝廷增加负担之外,没有半点益处。

    若是说朝廷在北方,不好统筹南边山河,那朝廷在应天的时候,又是如何统筹西北,东北地区的?

    南京六部的存在,除了给人以心理安慰,迁都的借口外,没有半点其他益处。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你有这番见解,我很欣慰,既然事情已经办好了,东西留下,回文华殿继续办公吧!”

    杨寓也不迟疑,他进来被方世玉召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从怀中取出一块金牌,恭恭敬敬的放在了桌子上,算是还给方世玉,复命了。

    朝廷北迁,干戈甚重,无数百姓涌入泰安,虽然给泰安的治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勤劳朴实的大明百姓,还是给泰安的修建,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数十万妇孺,冲入各行各业,泰安府的修建工作,皇城的修建,明显加快了脚步。

    朝廷的动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太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下发执行,方世玉以秘书处为蓝本,组建内阁,内阁第一臣被称为首辅

    是整个内阁的最高首长,首辅下设次辅两位,次辅下设文华殿大学士八人。

    八名大学士,拥有票拟权,次辅拥有批红权,首辅拥有否决权,最高可否决六部政策方针。

    但首辅只是正二品衔,在品级上,弱于六部尚书从品,所以首辅要一票否决六部的政策,需要开朝会,皇帝主持,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里。

    但首辅有权在卯时到未时末,强求皇帝召开朝会,商论是否执行,还是否决六部的政策方针。

    这也是方世玉用来对皇帝怠政的一种限制。

    当然,皇帝要是就不来,首辅也没办法。

    首辅只管政事,最多十年,两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统一由六部尚书,左右侍郎,内阁首辅,次辅,朝会商定。最终五年计划,上呈乾清宫,由皇帝决定,这个五年计划,是否值得执行,是否能执行。

    求鲜花

    御史台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风闻奏事之权被夺,改为上奏,全境所有御史,皆可直接上奏入宫,上呈乾清宫。

    由皇帝遣锦衣卫,对风闻之事进行调查取证,若是事情属实,对御史进行记功表扬,作为他的政绩功劳,若是风闻之事是假,则进行一定处罚。

    若是多次将皇帝和锦衣卫当猴耍,三次无真实,降级调任,若还有在犯,革职查办!

    这虽然确实会引来许多乌龙事件,但方世玉反倒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御史台在朝会上的胡言乱语,信口开河。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凭空污蔑。

    内阁以低品官职,总领六部,统筹全国政务发展,而五军都督府也被方世玉进行修改,不再以前军,中军,后军为统称。

    五军更改为七军都督府,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对内武装部队,大明皇家海军,公共安全刑捕房!国安稽查锦衣卫!

    其中,中央军负责拱卫京师,常驻一百个卫的编制,满编足额四十六万兵丁,而其中有六万被常茂带去了交址,征伐黎朝。

    随方世玉北上的只有四十万中央军。

    地方军顾名思义,常驻县城部队,大一点的县城,一个卫满编四千六百人,小一点的县城,两个所,一千七百余人。

    边防军指的就是大明北疆的仅存卫所军,一十三镇,共二十四个卫,非满编,总额八万余人。

    对内武装部队则是徐增寿正在统领剿匪的部队,从徐增寿出发开始,这支部队从中央军挑选出的三千精锐骨干,已经发展成了七万余人的超级规模。

    按照徐增寿的推测,随着剿匪持续下去,收编的越来越多,杀的越来越少,最终的对内武装部队,能达到十五万人的规模。

    只不过对于这一块,方世玉和徐辉祖都没有什么感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等而且剿匪也没有完成,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一致意见是,等到剿匪事业成功,一切尘埃落定,在研究如何分配对内武装部队。

    大明皇家海军,顾名思义,大明王朝的水师海军,不做多讲。

    公共安全刑捕房,就是赵琛一直想要升迁的地方,全国的捕快统一由朝廷授权,隶属兵部,以往听从地方县令的调遣,抓捕。

    现在抽离,统一由公共安全刑捕房的指挥使为准,摇身一变,成了皇帝亲军。

    国安稽查锦衣卫亦是不做赘述!

    而这些都敲定后,方世玉才发现,自己该裁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