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道大户人家,表面上都是客客气气的,私底下不知道怎么笑话咱乡下土包子呢。”
李梅儿却是眉毛都未动一根,笑,“咱们是自家过日子,吃的是自己的饭,没什么不坦荡的。祖母只管放宽了心,在家啥样,出去一样。陆家虽是官宦人家,可来往是你情我愿的事儿,倘是被人小瞧的来往,也没意思,去一次便罢了。只有彼此客气,方能长久。”
倒不是说李梅儿清高,实在是做人的道理,真就奴颜婢膝,或者得一时之利,想长久是难上加难。何况,家里这些人,也不是那种性子,李老娘理不会来那一套殷勤小意之类的手段。与其叫李老娘患得患失、小心翼翼,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去。
李老娘听着李梅儿的话,也觉得有几分道理,想来陆家人是觉得她家不错,才会邀了她家去,只要不做什么出格的事,也不必太拘谨了。
蒋氏没听祖孙俩说什么,想的却是该送啥寿礼,便问道,“这寿礼可怎么备?”
李老娘看李梅儿,“要不,庄家从前送的两支参带上,我让你嬷嬷拿去给大夫瞧过了,是不掺假的二十年的山参。”
估计李老娘连价都一并估了,李梅儿想了想,却是道,“要我说,备些家里土产便罢了,再搭些寿桃寿面,像鑫伯伯过寿时,差不厘便好。不然,倘明年到哪儿去买这参呢?咱家本就是小户人家,也不用充大户。而且,二十年的参是中等参,说不得陆家便是用也是用更好的,若送去无用处,也是白搭。”
三个女人商量了回,决定就按寻常的寿礼备,不过,寿面寿桃都李梅儿亲自做的,也算是一份心意。
到了陆老太太寿辰那一日。李家一家子都换了新衣,书香在街上雇了两辆车,男人一辆,女人一辆,带着备好的寿礼,过去陆家赴宴。
一进陆家主宅所在的胡同,车便不得不停下来,实在是前头的车一辆辆的堵满了整条胡同。李彦道,“反正就几步路,咱们走过去吧。”
李老娘已然咋舌,在儿子的搀扶下下了车,往前望一眼,除了人就是车,赞叹,“我的乖乖,人可真多。”
蒋氏对一干孩子们道,“山青康哥儿跟紧了相公,梅梅儿牵好你弟弟跟着我,都不许乱跑。”生怕人多把孩子丢了。
好在外头车辆人马多,里头人也忙碌,却并不显得杂乱。李家人一到便被请了进去,男人去前院儿,女人去内宅。
李梅儿健哥儿跟着李老娘蒋氏,由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媳妇引着到了正厅,陆二太太带着儿媳妇儿正招待来宾,见着李老娘还说,“这才多少日子不见,您老又年轻了些,上次跟您聊的欢喜,哪日闲了正可多说说话儿。”
李老娘很实诚的表示,“成!您哪日闲了想找人说话,着人过去叫我一声,我成日在家也是无事。”
陆二太太笑,请李家一家人往侧厅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