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的事且不管,c国现在的重中之重,是把“死亡权杖”造出来,增加一分把握。
电磁轨道发射器在对外展示之后,又有了变化。
自一号发射器建成以来,c国各系统发力,四十天的时间里做了很多事。
公开展示之前,一种新火箭在刚建成的二号发射器测试,于近日定型,进入量产阶段以替代前面一段时间使用的火箭。
之前因为对电磁发射火箭的体系完全没有概念,一号发射井一直使用的是液体燃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液体火箭。
液体火箭的优点是运输可靠度、安全度高,点火后发动机推力可以随意调整,甚至能临时关闭。
缺点也不少,体积庞大,燃料推力比略小,加注燃料需要时间。重点是经过实际数据搜集,发现一半以上发射时爆炸的火箭,都是因为液态燃料不稳定造成的。
这种不稳定不是化学性质的,而是指电磁轨道不是纯直线,使得在发射中液态燃料内部形成了某些影响重心、燃料喷出均匀度等方面的异常。
所以改为固态火箭是条理所当然的路线,否则就要挖出一千多米深,还要带内部设施的巨井。
为了更大限度的利用电磁轨道的加速能力,在固态燃料的选择上破费了一番功夫,最后选择了一种有弱磁浮效应的燃料……就是能获得额外速度。
说起来就几句话,可实际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搞两个型号,包括生产环节在内,两个型号的火箭涉及到的厂家超过六千家,至少有约三百万人参与到各个方面,研究人员的投入都超过了十万!
用一句可能略有夸大的话,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连如此多部门、厂家的协调都做不到!
最后定型的固态火箭叫希望二号。
其实有人想叫希望一号乙的,但连燃料的固体液体形态都不同,都叫一号不好。
希望二号的长度,从希望一号的265米,缩短到仅有19米,由于固态燃料类金属的特质,总重量反而增加了一点。
直径335米,长度只有19米,导致二号看起来非常胖,更像潜射弹道导弹而不像运载火箭。
固态火箭和液态火箭最大的区别,是固然燃料一旦点燃,就没办法熄火了,而且推力会随着内部燃料的宏观结构变化越来越大。必须在液态火箭上采集到足够的数据,才能按图索骥弄出弹道相似的固态火箭,反过来是绝对不行的。
希望二号正式出现在发射场的那一刻,意味着地表做完了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
未来空间站,则在七月中,迎来了一批新成员。
十二个人,其中有一半是植物学家……就是在太空里负责种菜的,尽可能把大家的代谢终产物利用起来,降低后勤压力,另外六个则是冶金方面的工程师,已经在地面完成了新型设备的理论学习。
七月二十日,完成基础功能搭建的零重力真空加工设备第一次试运转,对一批地表送来的原料粉末进行冶炼。
零重力环境下,材料结构不受重力影响,原料熔融后可以长时间维持液态而不出现分离,又因为真空本身是隔热的,补充热辐射损耗所需的能量有限,熔融球本体就可以作为一种储存状态。还有各种好处土球人早就略有了解,只是因为发射成本的关系,没想过在短时间内做工业化应用,所以危机有时候也的确是一种动力。
试运行将生产的,就是死亡权杖的主结构框架。
之前章鱼有说可以让他们试试组装,不过c国科学院在经过大量演算后,认为放在同步轨道的话,还是要一体化建造以提高其打击精度。
而以c国现有的运载能力,不足以把那么大的东西送去同步轨道,直接利用未来空间站的真空工厂制造主结构,并在轨道上完成后续的组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不找人借那种几千吨的火箭发射。
先不提借不借得到,前面重复了很多次火箭是个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得过程,携带得燃料越多就需要越大越重的发动机,结果加到后面加的全是燃料、罐体、发动机重量,有效载荷的增加可以忽略不记。
八百吨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能达到35吨,即使考虑环保无毒也能达到25吨,不顾成本砸钱砸出来的三千吨火箭也只能运100吨,并不会涨效率。
再说历史中a国这个三千吨的大家伙,一级的直径有十米,在生产线早已关闭四十多年的今天,用什么东西运输、组装都成问题,根本都是不需要考虑的事。
而现役土球上运载力最强的火箭(a国、传统发射),对同步轨道的运输能力是267吨,建设死亡权杖还差了点。
所以综合考虑打击精度、建设难度等等因素后,c国最终做出现在的决定。
死亡权杖相关的理论和地表实验已经大部分完成,不需要太空生产的元器件也已经做好模块化预装送去发射场,预计能赶在电光出现之前,进行至少一次在轨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