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武侠小说 > 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 > 第六章:我那么大的徽钦二帝呢?没啦!

第六章:我那么大的徽钦二帝呢?没啦!

简王解惑了。

    “先生,朕接下来该怎么做呢?该怎么改革大宋呢?”

    听到这里,卫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慢悠悠的给简王倒了一杯茶,然后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悠悠的举起茶杯,品了一口,又长长的吐了口气,卫鞅才再次睁开双眼。

    而经过这么一系列时间的修整之后,简王也冷静下来,不像一开始那样急迫,甚至隐约间觉得,自己好像有些着急了。

    “陛下,您觉得您自己是政治天才吗?”

    简王认真的思考了良久:“朕也不知道!”

    卫鞅没有给出任何评论,却点了点头:“陛下,您知道该怎么治国吗?”

    “不是很清楚。”

    “陛下,您有实际的治理一县、一州或一国的经验吗?”

    “没有!”

    “那么陛下,您的眼光是否足够犀利,可以直接透过历史的迷雾,选择出最合适的选项吗?比如,站在当下,分析那些早已经被人分析透彻了的问题之时,当下人总有一种很奇怪的自信:这很简单、这不是有手就行?我上我也行。”

    在后世,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日本房价当年泡沫已经那么高了,却没有人愿意抛售房子,只觉得那些日本人都是傻子,过度贪婪。

    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当然可以肆无忌惮的嘲笑他们。但是,总不能真的那一代日本人,全是小学生,个个智商二百五吧?

    这就是历史的迷雾!

    站在历史的下游,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随意给出理由、借口、解释,但是,当历史正在发生的时候,谁又可以用自己的眼光,穿透无数历史迷雾,直接得出最正确的结论呢?

    “还请先生赐教!此外,先生还是直接称呼我好了,不用老是您、您、您的,我听着不习惯。”说着,简王就朝着卫鞅拜了拜。

    “陛下,你是大宋的天子,如果把大宋比作一艘船,那么你就是这艘船的掌舵者,你将决定这艘船的前进方向。”

    “所以,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会算学、不是会打仗、不是会治理一方,而是决定大宋朝的未来走向。”

    说到这里,卫鞅便露出了一个笑容:“朝廷的国运,陛下你可以直接观测到,这其实就是个很好很好的开始。”

    “陛下可以定一个时间,以一年或更长、更短的时间为标准,然后对照此前、此后的国运变化。”

    “倘若,国运有了些许增长,那么便说明,当此前的一个标准时间内,朝廷的工作是行之有效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嘉奖相关负责人,比如丞相,比如计相,比如枢密使等。”

    “倘若,国运有了些许动荡,开始减少,那么便说明,此前相关时间内,朝廷上上下下做的不好。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换丞相,或者替换一些官员。”

    “国运,便是最好的检测大宋前进还是后退的标准!没有比这更加清晰的了!”

    看着慢慢听到了心里去的简王,卫鞅的心中却还有一句话没说:如果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的话,大宋肯定会越来越强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官家会越来越强!

    说到这里,卫鞅提出了今日的第一个建议:“陛下可以征召能人异士,打造出可以观测一州一县之地国运的法器。”

    “然后立下标准,将官员的任期改为四年一任或五年一任,上任前,使用法器观测并记录该地的国运,离任时,在检测该地的国运变化。”

    “倘若该官员合格,国运有所增长,那么就是能吏,就让他升官。甚至可以直接作出规定,国运增长与否,是升官最重要的标准!如果该地国运增长达到了两倍,直接提拔一级,以此类推,可以定下相关标准。”

    听到这里,简王有些疑惑的道:“可是,这样唯国运论,会不会有些、有些、有些不符合圣人大义。”

    “陛下,到底是脸面重要,还是大宋重要?倘若陛下可以成功改革大宋,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纵然陛下再怎么暴力,后人也只会说陛下是明君。”卫鞅缓缓解释道。

    想了想,卫鞅接着道:“唯国运论,纵然有许多缺点,但对于国运的增长却是真实不虚的。我朝的文官们,不缺精英,也不缺人才,更不缺忠臣,但是他们缺乏一条直观的升迁之路。”

    “我朝之中,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靠着关系升迁而不是能力升迁。但是有关系的官员,终究是少数,有能力而无关系以及无能力无关系的,才是大多数。既有关系又有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

    “历代以来,官家都不喜欢官员结党,可是却怎么都避免不了这一点,这也算是官之常情,几乎无法避免。”

    “而陛下要做的,其实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人为的划分一条升官、贬官的界限。当然,县、州的具体界限,肯定是不一样的。甚至不同地方的县、州,相关标准也肯定不同。”

    “我知道,在每个地方根据标准划分的时候,肯定会有人上下其手,这是在所难免的,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啊。因为,整体的趋势,肯定是国运增长才升官,国运减少才贬官。”

    “可是,此举公布之后,一定会有许多文官反对吧?”简王不确定的道。

    “陛下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到时候是反对的人多,还是支持的人多?这天下间,到底是有关系的官员更多,还是默默无闻的官员更多?”

    “这种改革,只要陛下和章相团结一心,那么其他高层是不可能反对的。中层的知州、底层的知县,支持的必然比反对的要多。”

    看着简王仍然有些不安的模样,卫鞅笑着道:“陛下,你可以把选择交给天下文官。”

    “哦?”

    “陛下可以办理一份大宋旬报,这份报纸,主要负责详细讲述朝廷的政令,以免底下的知州、知县,歪曲朝廷的想法。这样一来,底层官员,纵然远离京城,也可时刻知晓朝廷中枢的想法,那些想升官的,有上进心的,就不会背离中枢。”

    “然后,陛下便可以将这个想法,发表在旬报之上,然后做一场公开调查,要求知县、知州以及其他中低层官员们,公然的表明自己想法。”

    到那时,哪个文官说老子拒绝这样的改革,理由是:圣人曾经曰过……

    估计,他前脚刚说,后脚就有其他文官找上门来,和他讨论圣人大义。卫鞅相信,只要给那些没有关系的文官们一个机会,他们一定会珍惜的。

    到那时,所有的反对派,都会被大多数没有关系的文官仇视、敌视,各种算计。等到他们受不了了,自然就会表示支持。

    更何况实在不行,天子还可以拉偏架嘛。

    用屁股想也知道,赞成的肯定远多于反对的。

    到时候天子大可以表示,自己也是顺从民意,然后顺水推舟的进行改革,其他的文官,纵然是反对,也没用了。

    “此外,每当官员赴任之时,可以让他们签署一份承诺书,将之发表在当地的旬报之上,如此,任期结束之时,那些该离职的、该降职的,都不用朝廷主动出面,要脸的就会主动离职。至于少数不要脸的,朝廷可以帮助他们体面。”

    这样的官员,比较有战斗力,比较狼性。

    原先的官员,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有什么战斗力,一团和气,很不好!

    只有文官们内部先乱了,先开始互相攻击,互相战斗,才能把他们分化,只有文官分化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团体之后,才能对文官们动手。

    只不过,这些内容,卫鞅就没有和简王解释了,他怕自己解释了简王也听不懂,到时候还得花更长的时间,慢慢解释,实在是麻烦死了。

    “除此之外,陛下可以继续让章相为独相,同时公然发布诏书,奖赏章相,然后臣再在大宋旬报之上进行公开解读,表示陛下改革到底的决心。”

    文官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为了升官,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迎合天子,不过是最基本的要求罢了。

    如今天子喜欢改革,还明确表态支持改革,那么有想法的官员,自然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当然了,在卫鞅看来,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术,比起真正的制度改变、制度建设来,差的老远了。

    但他也没办法,如今的文官体系早就和大宋融为一体,没法儿轻易改变,纵然是他,也只能在文官体系之内,使用一些小术,同时,另起炉灶了。

    “此外,如果陛下有空的话,可以好好的学习学习。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多了解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多了解一下我朝各个部门的基本功能、运转过程,不需要过于详细,但至少有有个大概的了解。”

    说到这里,卫鞅顿了顿,提出了今日的第二个建议:“陛下可以建设一套顾问体系,顾问,顾而问之。”

    “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看着简王疑惑的小眼神,卫鞅开始组织语言:“比如说,陛下你要给先帝上一尊谥号,这种时候,那些礼部的官员肯定比其他部门的官员,更有经验。同时,陛下你还可以征召民间那些诗书传家、对谥号很有研究的大家前来询问,作为参考。”

    “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都比陛下你自己慢慢思考要强。”

    “许多时候,当陛下你看不穿前路的时候,不过是因为陛下你对于朝廷、对于大宋现状,还不够了解,这个时候,陛下你需要的是兼听则明。”

    “这里的兼听则明,不仅仅只是让陛下你询问文官的意见、武将的意见,陛下你还需要知晓中层官员、基层官员,甚至是不同行业的百姓、不同地区的百姓的看法。”

    天子需要参谋团队吗?

    天子,需要一套独立于文官之外的参谋团队吗?

    天子,需要一个来自于民间、来自于退休官员的智囊团吗?

    卫鞅觉得,肯定是需要的!

    一个人的智慧,是极其有限的。

    想了想,卫鞅组织了一下语言:“陛下,你可以将全天下最最聪明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给你写信、给你提建议,或者让他们在某件事上做出参考性的想法。”

    “当然,他们的建议,是否有效,他们的建议,是否有用,他们的建议,是否有采纳的必要,这些陛下你不用急,可以用时间来检验。”

    “如果,陛下拥有这么一套由全天下最聪明的人,组成的顾问团队,组成的智囊团队,那么陛下的疑惑,一定会少上很多。陛下以后做选择之时的顾虑,也会少上很多。”

    如果你不聪明,那你就多听听聪明人的!

    如果你觉得一个聪明人信不过,那你就听听全天下聪明人的!

    总不至于,全天下的聪明人,都比不上你一个人啊!

    想了半天,简王觉得,卫鞅这不就是在拐弯抹角的说自己笨吗?

    不过简王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自己本来就不是天才:“可是,谁才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呢?这个标准,又要怎么定呢?”

    看着慢慢被忽悠瘸了的简王,卫鞅开始图穷匕见:“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陛下觉得,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算不算聪明人?他们在各自行业之内,算不算第一流的存在?他们对于各自所在行业的了解,算不算透彻?”

    “算!”

    “比如说,当陛下想要了解农夫的生活之时,可以直接召见那些善于种田的农夫,让他们口述,或者书写一份书面报告,准确率、效率,肯定比陛下你先问文官,文官再去调查要快的多,也要省事的多,对不对?”

    “嗯,对的!”

    “到了未来,这些来自于不同行业的顾问们,他们都是陛下你在民间的眼睛。陛下可以一年召开一次全国顾问大会,让顾问门畅所欲言,也算是多了一个了解民间现状的渠道。”

    听到这里,简王立刻就有精神了,这可是很有利于加强皇权的:“可是朕也没法儿分辨顾问们的建议,是否有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