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澳洲风云1876 > 第761章衣食住行

第761章衣食住行

    第二日上午

    正值吴三柱休假,一家子人穿的光鲜亮丽出门逛街游玩,把阿香也捎带上了。

    来到澳洲以后

    大都市的迷人风情和充实的物质生活,简直迷花了阿香这个土著女人的眼,她何曾见过如此的繁华盛景?度过最初几天的不适之后,很快便没心没肺的喜欢上这里。

    听说出去玩儿,高兴的一蹦一跳跟在后面。

    街道上车来车往,人流如织,从人们的穿着打扮能看出谁是当地居民,谁是刚来不久的移民,街道上常能看见白人,偶尔还能见到一两个拖着辫子的清国人。

    当地居民无论是白人还是华人男性,大多穿着笔挺的羊毛呢质地西装或是青年装,也有少部分人穿着大绊扣的丝缎唐装,举止矜持有礼,脸上充满了自信神色。

    女人多是穿着羊毛呢的套裙或者是西洋裙装,就是那种腰身收的极紧,裙摆蓬松扩展开来的巴黎新款,这种西洋裙制作繁琐,用料高档,必须要专门定制才行,配上头上戴的女式小礼帽和花洋伞,显示出家境优渥。

    能够这么穿着的富家小姐肯定有汽车,否则走不了多远就累了。

    街道上的行人有一多半都是光鲜穿着,神态悠闲,他们是这座大都市的居民,还有一些穿着布衣的人来去匆匆,则大多是新移民。

    新移民还属于辛苦积累阶段,还没有在大都市扎下根来,很多人做了一份工之后还要兼职一份工,尽力多赚些钱,祈求早日能够在大都市定居下来,供一间屋娶上媳妇。

    新移民除了睡觉就是忙忙碌碌工作,不努力的人在大都市可立不住脚。

    所以,他们平时不会穿笔挺的羊毛呢服装,穿着布衣便于做事,做完一份工就匆忙赶往下一个工作地点,吃饭都是在路上随便买一点解决。

    羊毛呢服装弄脏了可不好洗,那得送到专门的洗衣房去洗,费钱费力还费时间。

    澳洲是世界羊毛主产地,毛纺织业极其发达,除了红河纺织总公司这样的巨无霸大企业之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纺织厂,染整厂,品种丰富多样,可选择性极强。

    所以,澳洲本土毛呢服装价格不贵,棉布衣服价格不便宜。

    两相比较之下

    群众更喜欢轻薄柔软,保暖性强,更加高档的羊毛呢服装,近年来国内市场急剧扩大,已成为服装消费的主流。

    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常会说;扯布做一身棉布衣裳得十几块银洋,那还不如多添一点钱买身毛呢衣裳,那穿起来多有面子?

    从价钱上说

    大洋帝国澳洲本土不产棉花,棉布大都是来自于非洲莫桑比克,还有少部分的英国棉布和花旗国棉布,价格相差不大,都是在每匹8角至一元银洋之间。

    一个男人做身长袍需要8匹布,加上手工和棉花物料,怎么着也得11~12块银洋,所以做成棉布衣服并不便宜。

    要是购买羊毛呢大衣的话,最普通的那种含六成羊毛的料子,差不多也就是20来块银洋一件(1英镑左右),以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来看,一点也不贵。

    当然了,这只是产地价格,若运到吕宋群岛最少还要增加三成,运到索马里得翻一倍,运到欧洲市场价格翻三倍到4倍。

    这与帝国本土市场不同,进入欧洲市场有很多税收和费用,还有生意合作伙伴,码头储存与运输费用,分销渠道等等的利润和费用,再加上高昂的远洋海运费用,本土生产商如此劳心劳力肯定要多赚一些,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羊毛呢大衣价格的区别就在厂牌与羊毛含量上,纯羊毛的服装价格比6成毛涤混纺要高上好几倍,著名厂牌的成衣溢价更高。

    最昂贵的是私人定制,那价格可就没数了,几百银洋一件的情况都不鲜见。

    人民幸福感如何,那得看对比。

    大洋帝国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于神州大地,现如今情况怎样呢?

    1899年(清光绪25年)

    清朝人口达到四万万二千万之巨,相比较原来历史时空并没有减少,再加战乱频仍,连年自然灾害,想吃口饱饭已是奢侈。

    为何移民到大洋帝国超过2500万人,大陆人口还有那么多?

    细究其原因

    在于清朝庞大的人口数量,每年仅仅因为自然灾害或家庭困难养不活而夭折的孩子,数量就非常惊人,年均移民澳洲百万规模影响微乎其微。

    甲午战败之后

    清朝向国外列强借入了大笔款项用于战争赔款,这都需要逐年偿还,这些沉重的负担都加注在民众头上,牛毛苛捐杂税众多,人民生活困顿,物价飞涨。

    清-仲芳氏《庚子记事》写道:“刻下每石银十,粗麸白面每斤银五分,买米只卖十斤,买面只卖二斤,尚须鸡鸣而出,太阳一出即售停矣。”

    同年10月7日,又记:

    “白面大钱五百六十文,小米面每斤三百,玉米面每斤二百,白米系南粮,海道不畅,米庄不免居奇,每石需银八两上下耳。”

    一两白银可以兑换1000文制钱,只能买两斤不到的白面,而在嘉庆13年,通州白面不过30文一斤,四十年后价格暴涨了19倍。

    白花花的八两白银只能买一石白面,一石等于10斗,一斗等于135斤,也就是135斤白面(注;又一说125斤)。

    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得了解现时白银购买力;

    光绪二十一年,北平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房子售价85两,也就是1400斤白面的价格,每间房子的卖价还不到200斤白面。

    到底是房子太便宜还是白面太贵?

    结论是:哪样都不便宜。

    以小麦为例;

    康熙刚刚登基那会儿,康熙元年六月,一石小麦五钱银。

    到光绪25年,一石是4两银,价格涨了8倍。

    以黄豆为例;

    康熙二年十月一石五钱,《合江县志·食货篇》记光绪二十五年,合江地区黄豆一斤卖0067两,一石也要八两多银子。

    一穷二白的普罗大众什么都能省,就是这口饭,那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

    在大清朝,一个健壮的码头工人或者是商铺伙计,一年辛苦下来也就是7~8两纹银,如今粮价那么贵,填饱肚子都难,吃上一口荤腥更是奢望。

    这还不光吃,衣食住行这些,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