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简短的组会。
  吴菲菲“基于itic传输层的二维钙钛矿器件”的文章已经撰写完毕,并在上周日投出,目标期刊cm。
  接下来,她准备进行另外一个工作,也就是“在二维钙钛矿中引入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类叠层器件”,现在这个工作的实验核心数据基本都已经到手,可以一边带着两个本科生做实验,一边撰写文章,目标期刊jmca。
  段云组会继续划水,他上周接到了埃克森美孚的通知,说第一轮面试没过,当时他郁闷了半天。
  不过他很快又收到两家公司的第二轮面试通知,一家是大厂华威,另外一家是魔都做半导体封装的小厂。
  另外,老家台城职业技术学院那边,段云上周末专门回去洽谈了一次,双方达成了初步的意向,不过他目前还在考虑中,因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魔都相对更好一些。
  因此,虽然现在段云手里没有一个正式的offer,但心情没有前段时间那么焦虑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并不难。
  孙沃继续撰写他的acsami文章,目前进度八成左右,正在进行文章最后的收尾。
  魏兴思冷不丁的问了他一句:“这篇文章投出去后,接下来打算做什么,有没有想好?”
  孙沃弱弱的摇头,回了一句:“没有。”
  ‘难搞哦。’魏兴思沉默半晌,说道:“你和吴菲菲讨论一下吧,尽快确定下来。”
  田晴开始进行“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她测试得到了一些初步的celiv和tof数据,同时还送了一些样品到瑞典冯盛东那边。
  陈婉清在蓝河那边对“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目前器件效率最高从762%达到810%,已经达到了许秋想要的标准,接下来打算进行重复性实验,以及一些其他的基础表征。
  这其实也不是学姐一个人的功劳,因为蓝河专门给她手下划了一个新招到的硕士和一个新招到的本科生。
  陈婉清现在是准博士,而蓝河的团队除了杨钦外,其他人都是硕士,她之后如果正式入职了,就是唯二的博士,地位天生就高一些。
  现在很多厂里的模式就是硕士、本科生在干活,博士作为一个小组的组长,在旁边看着其他人干活。
  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个小组可以正常运转,能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还能满足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
  换言之,这个组长的经验必须要丰富,也就是前期的积累要足,担得起组长这个名头。
  不然如果是混子博士,光有学位,没什么技术的话,很容易被发现。
  这也和现在高校的科研体系类似,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学生做科研,导师基本上不会自己做科研,只要有科研产出就可以。
  许秋汇报了接下来基于叠层器件、ptq系列给体和y系列受体的具体合成路线和展望。
  模拟实验室中,y系列受体已经迭代了三次,根据今天的最新结果,新开发出来的y3受体,器件性能可以稳定达到14%以上,最高值为超过了当下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再次大大的向前迈了的一步。
  不仅如此,y系列受体的优化空间还非常充足。
  总结下来,就是y系列材料未来可期。
  可惜,许秋暂时还不能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其他人。
  韩嘉莹h5、j4给体材料的表征数据已经达到八成,开始准备撰写文章,学妹优先撰写质量更高的j4工作,目标期刊am,另外一个h5的工作,她暂时只打算发一篇jmca之类的小文章。
  邬胜男上周主要在撰写文章,ihic和4tic两种材料,目标期刊分别是jmca和cm。
  因为是小文章,所以她的撰写速度非常快,ihic的jmca文章只用了一周的时间,进度已经达到八成,目前正在收尾中。
  莫文琳继续做三元体系,同时也讲了讲她上周帮许秋做的“四终端法”叠层器件结果。
  虽然这个实验室失败了,但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从中得到的一些结论对接下来的实验工作非常有启发作用。
  许秋也补充说明了几点关于制备叠层器件的看法。
  最后,本科生四小只汇报,他们的内容相对都比较简短。
  这个说“她上周学会了如何用orgin绘图啦”,那个说“他上周跟着学姐一起学会了eqe的测试啦”……
  都是一些相对比较琐碎的收获,毕竟是初学者嘛。
  总体来说,他们都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好赶上了课题组发展最快的时候,在科研起步阶段,可以超过99%的本科生。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