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半左右。
  他的写作速度开始渐渐提升,毕竟英文基础不算太差,只是之前没有受过专门的论文撰写训练,现在慢慢开始熟练了起来。
  田晴最近和芬兰ronald那边达成了合作,打算进一步用celiv方法探究组里的非富勒烯体系。
  双方各自选择了一个方向进行研究。
  ronald那边拿了一个标样体系,也就是陈婉清的ptb7-th:ieico体系。
  他们课题组试图用自己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celiv手段,对标样体系下电荷迁移率数据、界面复合情况、陷阱态分布等进行表征,进而得到光伏器件整体的电荷输运动力学信息。
  田晴这边则挑选了三个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给体材料是韩嘉莹之前开发的给体材料h32,受体材料也是组里现成的材料,itic、it-2f、it-4f。
  这三种受体材料,随着引入氟原子数量的增多,材料的homo能级变得越来越深。
  当给受体相结合后,它们之间的homo能级差产生了线性的变化,从015电子伏特到010电子伏特,再到0,05电子伏特。
  这三个体系的器件效率均分布在8%-10%,虽然不高,但也够用了,只要能证明器件是可以正常工作的即可。
  除了和ronald合作用到celiv电学手段外,田晴也打算和瑞典冯盛东那边合作,借用tas等光学手段从另一个方向进行机理方面的研究。
  陈婉清上周在蓝河那边的工作再次获得了些许的进展,她尝试了几种共混溶剂作为刮涂溶剂,最终发现在原来氯苯的基础上,加入大约15%体积分数的二氯苯,有助于得到平整度更好的薄膜,最终,器件效率从733%提升到了762%。
  同时,现在蓝河的机器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之前制备十片器件有三四片、四五片都是坏掉的,要么短路,要么断路,现在良品率已经可以做到90%。
  许秋上周被各种事务缠身,文章撰写进度较慢,手上的“非富勒烯标样刮涂有效层”工作,目标期刊am,目前进度在五成左右,他打算这周抓紧时间把文章给肝出来,然后赶快投掉。
  之后还有一大堆事情在等着他呢,不能在am这种“小”文章上面停留太多的时间了。
  韩嘉莹上周同样被各种事务缠身,几乎没有做实验。
  不过,她现在深的许秋真传,上上周在进行h5、j4给体材料的相关实验后,没有把所有内容都在组会上汇报,而是留了一手。
  于是,这次组会刚好用上,包括cv测试能级结构,还有一批器件性能的数据。
  许秋在下面盘算着,等学妹j4、h5体系的实验进行的差不多,可以让她去试着合成一下之前想到的ptq系列给体,也就是结构比较简单的宽带隙给体材料,为重点基金项目的申请做前期工作。
  邬胜男开发的ihic和4tic两种材料,实验数据已经补的差不多了,这两个都是做的半透明体系,她已经开始整理文章,不过不准备投大文章,目标期刊分别是jmca和cm。
  毕竟邬胜男的时间不多,她只有两年就要出站了,如果能发am这类的顶刊自然最好,发不了的话多“水”几篇jmca、cm这种档次的文章也是非常赚的。
  许秋在台下面,也在考虑着要不要等博后学姐忙的差不多后,让她帮忙做一做y系列的受体,也就是在itic基础上,通过引入氮原子来提高分子的共轭性,对中央d单元进行改性得到的结果。
  不过,y系列受体有些特殊,和ptq系列给体不同,按照许秋目前在模拟实验室中摸索的结果,有一种y系列受体对应的有机光伏器件效率已经达到了13%。
  许秋觉得,y系列受体这个方向大概率有机会实现突破,比如二元体系做到14%、15%。
  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自己亲自来比较好,一般的工作,小文章可以放给别人,但大文章,肯定要抓在自己手中。
  莫文琳上周撰写完毕她的第三篇三元体系的文章,并投了出去,目标期刊是acsel。
  她汇报了接下来的展望,坚定不移的继续做三元,又列举出来两个新的三元体系。
  看样子是打算“一招鲜吃遍天”。
  说起来,陈婉清才是组里做三元的鼻祖,第一个工作就是三元共混体系,之后还有一个三元共轭共聚物的工作。
  只是她运气不太好,如果能晚一点遇到许秋的话,借用itic系列做三元,估计可以像莫文琳那样轻松发表am。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她晚一点遇到许秋,后面ieico之类的体系估计也就不属于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