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国的朝堂会议之上,赵王最终定下了应对危机的基本策略:战力强悍的北疆军团暂时稳住不动,全力盯紧蠢蠢欲动的异族势力,朝廷则另外紧急征召十三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适龄男子入伍,同时,下令动员调集各地贵族豢养的门客私兵,共同组建新的部队。
根据司徒府的粗略估算,以此等集结力度而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国范围内大概可以汇聚八到十万新战士。尽管由于年龄放宽、征召仓促等原因,新军兵员的素质肯定远远不如之前的那四十五万大军,以这样的部队实力,想去突袭秦国人的阻击防线,解救正在被围困的赵括他们,肯定是力有未逮的。但是,若将这些人用来拱卫都城邯郸,那么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架子气势,总归还算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心理安慰。
至于说究竟由谁来担任这支新军的总指挥,赵王一时间又有些犯了难。能打仗的将军几乎都跟着赵括上了前线,而老将军廉颇则因为积劳成疾,再加上心情沉重郁结,一回来也立刻病倒不起,根本无法重新上阵。
所以此时放眼朝堂,居然再没有合适的人选去统领新组建的部队。
他沉吟片刻,最终将目光落在了赵晶的身上。赵晶之前颇受赵括的认可和赏识,无论能力还是眼光,都属上上之选,而且此人没有任何朝堂派系的根基,算是他着力培养的少壮派嫡系中的代表人物。
尤其是此次长平大战,赵晶思路清晰、临危不乱,居然能够在白起的手里全身而退,带领麾下兵马整建制的平安撤回邯郸,足见此人也有不俗的军事才能。
想到这里,赵王暗暗有了主张。他当着大臣们的面,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打算让赵晶坐这个新军团的主帅之位,不知众人意下如何。
说实话,目前赵国朝中也确实再无其他可用的大将。朝堂上那为数不多的几个高级武官,要么是文臣半路转行的,要么是年纪太老,早已失了勇悍锐气的,一想起之后有可能要面对战无不胜的秦国铁军,谁也没有胆量主动跑出来接这个差事。
于是,大家对于赵王的这个想法,都没有当即表现出什么明确的反对意见,基本上等于是默认了赵晶这个临危受命的新主将。
赵王见众人没有异议,便随即宣布了旨意,由赵晶统领原先从战场上带回来的那三万兵马,另外再加上即将征召的近十万新军,一边拱卫都城邯郸,一边寻机增援被困在长平战场上的主力部队。
朝堂中的这个新变化,很快就传到了公主府。晋阳公主赵琦听说此事之后,气得险些把桌案给掀了。一来,她愤懑光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硬生生把廉颇努力创造的对峙局面给彻底搞砸,致使四十多万大军身陷险境、前途未卜;二来,她没想到王兄竟然如此沉不住气,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草率做出重大决定,让一个来历不明的家伙,执掌了关系赵国命脉的核心兵权。要知道,眼下长平战局危在旦夕,那边一旦出现崩溃,赵国立刻就会陷入到风雨飘摇的凶险境地。而在这关乎国家存亡的重要时期,仅存的军队几乎全部落到了赵晶的手里,之后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谁也不敢保证。
赵琦越想越忧心,连夜入宫面见赵王,恳求他收回成命,另从嫡系王族中选拔合适的人才,全面执掌军令。
然而,性格固执的赵王却并没有把妹妹的话听进去,反过来还严厉斥责赵琦,说她小肚鸡肠,只在意个人好恶,不把大局放在心中。当初正是因为她出的馊主意,让典府直接插手军粮调配,这才导致赵括在粮草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冒险攻击秦军,进而无力阻止突围,令全军身陷险境。
这番评价,直接把晋阳公主骂得愣在了当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赵琦万万没有想到,王兄不但不反思自己和赵括求胜心切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反倒先埋怨起她的不是,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文过饰非、本末倒置。
不过,出于对王族的忠诚,赵琦还是忍下了所有的委屈,坚持围绕着大局,继续尝试着劝说王兄。她俯身拜倒,谦卑的接受了赵王的训斥,并表示愿意承担所有罪责,只是有一个问题希望赵王能够引起重视,切莫轻率忽略。
赵琦提出来的那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赵晶这个人的可靠程度。
赵晶虽然也姓赵,但他毕竟不是赵氏王族的血亲,在眼下这个要命的时期,手握重兵的他,究竟该如何保证对王室的忠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