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些升斗之事,果然是尽职尽责啊,哈哈。”
唐正脸色一端:“太祖有言:‘民生无小事’,户部不掌握了解最详细的数据,朝廷如何能掌控大局?莫非御史中丞以为,朝廷治理天下也能风闻奏事不成?只可笑有那空口白谈之人,自以为是,以为天下道理均在他一张红口白牙之中,却不知相鼠有齿,人却无止。御史中丞可以为然否?”
徐砚气的浑身发抖,大朝议上百官之前,自己被骂成不知廉耻之人,这种奇耻大辱如何能忍?他当即便想冲上与唐正拼命,但对方虽然比自己大了十岁有余,可身材高大,比自己高了最少半个头,要是真个动手,自己只怕要遭到更多羞辱。他一时之间,只觉得手足冰凉,上也不是,不上也不是,直直呆立原地。
唐正不再搭理失魂落魄的徐砚,转身又冲赵括施了一礼,道:“敢问计相,前朝经文帝、景帝之治后,百姓休养生息数十年,国力大增,乃得以驱逐匈奴,此事如何?”
赵括闻弦而知雅意,从鼻子里哼哼了两声,慢吞吞道:“武皇帝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国家不稳,只得在晚年下了罪己诏!”
唐正胸有成竹,毫不畏惧对方乃是三朝元老重臣,当即轻笑一声,道:“文景在位,前后不过三十九年,而我大汉立国以来,历代先皇均是励精图治,迄今已逾百二十年,朝廷积累之厚如何是文景之治所堪比较得了?据下官所知,国库早已是铜钱烂绳,金银出锈,下官还知道,光是皇上登基以来这十二年年,计相便又多修建了二十七座存钱的库房罢?”
赵括眯起浑浊的眼珠子只盯着自己的笏板,似乎突然对上面的纹路产生了兴趣,只是一言不发。
唐正也不在意,又转身对着永兴:“臣尝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皇上执掌大宝十余年,仁厚之名远播敌国,节俭律己更是为天下之表率,天下谁人不知?此乃我大汉之福,天下百姓之福!纵观上下数千年,历朝历代,百姓可曾有过如今一般富足的时候?可惜拓跋昊不识天时、妄自尊大,还野心勃**兵造反,朝廷正当以雷霆之力平灭叛匪,此乃堂堂正道。此时此刻,正需朝中大臣,军中将士上下一心,扫荡妖邪,还西北五州百姓一个朗朗晴天!陛下适才所提编撰《大汉英烈录》一书,也是激励士气,振奋人心之事,如何就变成了劳民伤财之事?”
他看向对面的武臣朝列,眼中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何况在下官看来,此事还不用从国库中拨款,各位郡王、国公、候伯府上便会抢着为朝廷分忧,出资捐助此书了。”
唐正话音刚落,威武郡王石兴便站出朝列,向永兴奏道:“启奏陛下,唐尚书所言甚是!臣等愿为陛下分忧,不需国库出一文钱,必定将《大汉英烈录》编撰完成,臣愿资助钱十万贯。”十万贯铜钱,折合黄金也有一万多两,休说编撰印刷一本书,便是二十本也绰绰有余。
一万多两黄金,对威武郡王府而言也是极大的开销,虽说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少了这么多钱财,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让王府紧缩开支。但石兴献了如此大一笔钱财,不光好不心痛,反而对唐正暗暗感激。
如今的形势便算是瞎子也能看出,当今这位是位雄才大略之主,是要做开疆拓土、留名青史的英主,而非区区守成之主。如此一来,打压文官集团,扶持武人便是势在必行。自己等人身为勋贵,与国同休,此时还不站出来支持陛下,难道还想过以前那样的窝囊日子吗?
石兴这一表态,其他勋贵也毫不犹豫,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当下渤海郡王高适、怀远郡王张威、琅琊郡王王晟等勋贵也都站了出来,纷纷表态捐献多少钱财,为《大汉英烈录》一书略尽绵力。
武臣如此积极,大殿上另一边的文官们也无法置身事外,也只得心中一边暗骂,一边还要表态:自家虽然钱财不多,也愿意为英烈们尽一番心意。到了后来,永兴身边的魏直只得取来纸笔,将众臣的捐献一一记录下来,最后粗粗统计,总金额竟然超过七十五万贯。
如此多的捐款,休说是编撰一本书了,就算是再修建一座‘大汉英烈祠’也是绰绰有余,永兴心中,已经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看看什么时候再将这计划拿出来鼓舞士气最为合适。
不光捐款如此之多,大臣们也统一了意见,初步确定了西北平乱战事的诸多事宜,事情发展极其顺利,可以说完全出乎永兴的意料之外,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户部尚书唐正的一番言语。
至于被唐正呵斥怒骂的御史中丞徐砚,已经没有人会继续关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