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有时又心细如发,处处体现出对将领的尊敬和爱护,完全没有主公的架子。
说到冲锋陷阵,孙策和史辛或许可以一比,但说到做主公的才能,孙策自愧不如。
在醒悟到这点之后,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周瑜。
周瑜默然。孙策的想法很明确,他要投入史辛麾下。周瑜曾经有过归隐的想法,但自己正值青春,一身抱负,满腹韬略,实在不甘心就此埋没。
但一旦加入史辛,这也意味着以后孙策只可能是自己的结拜兄长,而史辛就是自己的主公。主公只能有一个,事业和亲情,必须分得清清楚楚。这也是周瑜和孙策一直不肯叫“主公”的原因。要是两者之间出现矛盾,周瑜只能选择主公,这是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孙策失笑:“公瑾想太多了,我孙策岂是那反复小人想法跟你一样,一辈子只可能忠于一位主公。”
两人达到共识之后,率领所有人找到史辛,当即拜了主公。
史辛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激动地把众人扶起,不经意见给了孙英一个感激的眼神。
孙英低着头,心中激烈澎湃。终于回到自己的地方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了为主公效力了。
这中间有个小插曲。
四位老将以年事已高为由,向孙策请辞。孙策稍加思忖,答应下来。他们一生效忠孙坚,看到孙家后人拜别人为主公,心里多少都有点不是滋味。更何况,孙策和孙权势成水火,总有一天会碰上,到时不知该帮谁。
与其左右为难,不如早点退休,眼不见为净。
史辛也了解四人的心思,就算四个老头勉强加入自己,虽不会反叛,但也不会全心全意对待。干脆让他们上北邙山养老,也好增加点北邙山的常规防御力量。
四人早听过北邙山的名头,自然求之不得。
在收了孙家众将之后,史辛新收获太史慈一名八等脉师,孙策周瑜七等巅峰,鲁肃七等七重,张昭和顾雍两位内政高手,实力大增。史辛笑逐颜开,在军营大摆宴席,主属之间相谈甚欢,气氛热烈。
席间,张媚娘过去给孙策敬酒。待看到他旁边的大乔之后,惊为天人,自己比之多有不及。少时孙策追求过自己的一丝优越感荡然无存,变成衷心祝福二人。
诸葛亮与周瑜相视一笑,前世两位绝世智者终于同处一阵营,再次激活“一时瑜亮”天赋。
史军很快就把整个徐州收入囊中,奇怪的是,史辛始终率领一万兵马驻扎在下邳城外,根本没有进城的意思。
本来,得了法正等人的承诺,甚至徐庶也亲请了三次,其余人更觐见了无数次,史辛应该进城了。
要说你不垂涎下邳,干嘛拿下整个徐州这不是很做作吗
但史辛不管那么多,就是按兵不动。这是诸葛亮的计策,也是逼降关羽张飞的计策。
下邳被军队围侍,人民过得胆战心惊,进退两难,很快就怨声四起。坊间传闻,史辛之所以不敢进来下邳,是关羽张飞尚未首肯。
坊间更传闻,史辛自得了徐州之后,与幽冀兖青四州一视同仁,所到之处人畜无害,政通人和,人民爱戴。
下邳的人民变得很没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很茫然。
万一史辛永远保持现状,甚至放弃下邳,那怎么办?那我们岂不是变成了无主孤魂,失去了庇护这怎么行,徐州下方就是曹操的扬州啊。
这种逐渐演变而来的恐慌情绪下,一部分人准备出走。而更多的人,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关羽张飞。刚开始在两人府外游荡,后来往里面喊话,甚至聚众请愿,当然手段都是非常平和的。
而加入史辛是大势所趋,他也是将来的徐州新主人,民众当然不会去挑衅他。
这并非全都是自发行为,大部分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发起者大概就是陈登和糜竺这两位仁兄吧。
关羽的本意,是等张飞好一点之后就离开下邳,找个机会杀掉司马懿,从此退隐山林。人民把矛头指向自己也没关系,到时一离开下邳,史辛就会自动自觉进来了。
岂料史辛这时又放话:刘关张三兄弟是他最敬重的盖世英雄,如今刘备已死,如果关羽张飞不同意他入主下邳,打死都不会进城。最多派多几万士兵,把下邳保卫起来。
他说的自然是“保卫”,但人民的理解轻易就变成“包围”,怨气就更大了。张飞是什么都不管的,压力就关羽一个人扛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