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到了公元一九二年的冬季,距离公元一九三年的新年也只剩下仅仅十几日的时间了。
四万多的黑山百姓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到达了云襄郡。
云襄郡太守徐邈和雁门郡太守崔林对于此种事情轻车熟路,不出一个月便将这四万百姓安置的妥妥当当。
在这三个月间,分地令也在并州各郡县中进展迅速,很多地方已经到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祁县王氏和太原王氏合二为一,在并州内执行韩成的命令,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
韩成又在治下的近一百八十万百姓中选拔出精壮之士,补充到奋武军中。
经过一番严格的审查与筛选,奋武军的大军已经达到十万之众。
这十万大军,也正是韩成的治下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总的来看,并州的一切事务都在井井有条的进行着。
马上就是新年了,韩成却一直愁眉不展,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头一样。
此事的起因还要源于袁绍在壶关实行的“屯兵耗粮”之策。
袁绍占领了壶关,本想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并州上党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袁绍的心腹谋士许攸对袁绍建议道:
“主公,上党郡在张扬多年的统治下,早已经财富败落,支离破碎了。
就算现在被我军攻下,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反而会白白浪费我们的军力。
属下以为,上党郡可给韩成。
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只要我们一日不出兵,则上党郡就属于韩成一日。
韩成不发展并州则已,若大力发展并州其他郡,却单独留下上党郡不发展,上党郡的百姓必然会离心离德。
转过年,只要我们一出兵,便可轻轻松松地得到上党郡内百姓们的呼应,一举拿下上党郡。
二是我们在壶关屯下三万重兵,摆出一副随时进攻并州上党郡的姿态。
韩成就不得不在上党郡的谷远县和潞县也同样屯下至少三万的重兵。
我们的兵马足有十五万之众,三万大军对我们来说毫无影响。但韩成呢?
这三万大军,必然会阻碍上党郡的发展,也必然会成为韩成的负担,拖住韩成发展并州的脚步。”
袁绍看了看许攸一眼,心中称赞的同时却又产生了一丝忧虑:“此计不错啊!
按照许攸之策,自己仅仅用三万大军便可拖住韩成在并州的发展,待自己积蓄力量之后,顺势而取并州即可,真是一个不错的计谋啊!
但此计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若是韩成粮食充足,足以支撑上党郡的百姓度过今年冬季,那么以后自己的大军取上党郡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毕竟民心已经在韩成那面了。
但凡事皆有利弊,按照许攸所说,明显利大于弊。”
想到这里,袁绍心中一定,对着许攸说道:“子远啊,你的计策不错,就按照你的计策行事吧。
我会下令让高干,带领夏昭,邓升率三万兵马固守壶关。
武将是有了,却缺一个谋士。子远啊,你看安排何人辅佐高干等人比较好啊?”
许攸的小眼睛转了转,心道:“机会来了。
袁绍手下共有六大谋士,田丰忠诚于袁绍,但说话直白,不太受袁绍的喜爱;
郭图,辛评忠于袁谭,而且郭图十分会说话,懂袁绍的心思,袁绍非常喜欢听他的计策;
逢纪忠于袁尚;自己和荀谌一样,只忠于自己的家族。
现在袁绍让自己建议一人,自己当然要建议和自己关系最不好的辛评了,毕竟驻守壶关,哪里有在邺城舒服啊?
能让辛评吃点苦头,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想到这里,许攸对着袁绍说道:“主公啊,辛评此人,谋略出众,忠心可嘉,可在壶关,担此大任。”
袁绍知道许攸私下和辛评的关系不好,心中早就料到许攸会推荐辛评辅佐高干。
果不其然,许攸推荐辛评,袁绍嘴角扬起一丝得意的微笑,并未多说什么,毕竟手下斗争的越激烈,袁绍的位置坐的才越稳当。
许攸说的辛评的这些话,袁绍大部分都当作耳旁风来听,但‘忠心可嘉’四个字,让袁绍深深地记在心中。
辛评此人,忠心确实可以的。
又想起高干和郭图私底下的交易的那些事情,袁绍不悦的说道:“好吧,就让辛评留在壶关辅佐高干等人吧。”
可怜的辛评,什么都不知道呢,就这样被留在了壶关。
三日后,袁绍在壶关留下三万大军,便率领剩余的军队回魏郡邺城了。
韩成,李儒,沮授等人研究多日,得出了除了强攻,并无别的破解此策之道。
正是如此,才让韩成整日蹙额愁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