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1255再铸鼎 > 后2章 两个世界

后2章 两个世界

华夏聘请人才、引入技术,但唯有拥有完整体系和足够人才的突厥汗国才能充分消化。因此,他们的发展速度一骑绝尘,最终成了边缘地带首先进入工业时代的国家,然后以小欺大,逐渐蚕食罗马帝国的土地。

    东地中海局势一直到大回归时代才重新平衡起来,彼时罗马帝国内部受从华夏传来的新思潮影响爆发了政变,新皇帝在革新派的支持下登基,然后革除旧弊重整国政,让国力恢复过来,止住了突厥侵略的趋势。

    这段时间里,罗马和突厥两国都奈何不了彼此,反倒和平起来,各自调转矛头向外部求取利益。突厥汗国在东方攻城略地,而罗马帝国向海上发展,甚至在蛮荒的彼岸洲东部建立了殖民地。

    而平衡在近几十年来再度被打破,两国的外部扩张达到极限,而内部的矛盾显现,统治者为了掩盖矛盾煽动起了民族主义狂潮,互相视对方为死仇,最终果不其然爆发了战争。

    经过数次动用几十上百万军队的惨烈大战之后,突厥军首先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取得了突破,运用精心准备的装甲战车部队,一举突破了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半岛中部修建的亚历山大之墙防线,大规模攻城略地,甚至达到了索菲亚之墙外围,距离新罗马城只有一步之遥了。

    罗马这个古老帝国的现状岌岌可危,将来战局会如何变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二、欧洲。

    罗马以西的欧洲地区原本零散而混乱,难以下手,但华夏舰队进入地中海后不久,法国势力与阿拉贡王国爆发了逆十字军战争,给了华夏人插手的机会。

    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先后有卡斯蒂利亚、英格兰、西西里等国加入,后来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也掺了一脚,各国为了征战不断集中国力,重塑了统治结构。

    战争后期,一场大瘟疫爆发开来,重创了各国民生和经济,让战争不得不草草收场。为了应对这场瘟疫,各国争相向华夏求助,华夏也借以实施谋划已久的“分瓜”计划,将欧陆各国捏合为数个容易打交道的中等国家。

    实际上国王们对这个计划并不抵触,反而相当欢迎——华夏人不喜欢欧洲公爵遍地走、伯爵不如狗的局势,他们同样不喜欢,谁不想把国政大权都握在自己手里啊?

    对此抵触的只有地方领主和被吞并的小国,但一方面瘟疫让他们自顾不暇,二来国王们又可以借助华夏人的力量施压,因此计划推进得很顺利。甚至华夏进入大动荡时代后,欧洲国王们依然按照原本的路线图,继续这场整合运动。

    到现在,欧洲大陆上只剩下西班牙、法兰西、意大利、尼德兰、神圣罗马帝国、金帐汗国等主要国家,小国大部分被吞并,少数残留下来的也是被特意留作缓冲带。但是,由于长年的征战,各国很难挤出资源发展经济和科技,整个欧陆大体上仍然贫穷落后,需要挤出农民的口粮去进口武器。反倒是孤悬海上的不列颠发展势头良好,具备了不错的工业化基础,近年来反过来野心勃勃地对大陆展开了侵略。

    三、印度。

    印度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宗教思辨哲学和被侵略史。

    2120年后,印度地区逐渐被西洋公司和华夏人扶持的其它势力瓜分,形成了若干个邦国,给华夏本土输送了大量的利益。但随着殖民统治的深入,华夏人逐渐在印度建立起成熟的治理机构和交通网络,新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传播了过去,使得当地人逐渐拥有了反抗的意图和能力。

    大动荡时代后,印度邦国顺理成章地逐个独立,到现在,整个印度地区大致形成南东西三足鼎立的局面。

    南印度地区由许多中小土邦联合构成了“南印度联邦”,海贸发达,人口众多,但内部整合度不高,军队规模庞大,但战力不强。

    东印度地区由陈氏元国主导,该国疆土包括恒河入海口附近和缅甸地区,是华盟成员之一,发展程度较高。该国当年一度以强军威震全印,但大回归时代加入华盟后,国防压力大减,相关预算连年削减,到现在只剩一支小而先进的样子军队了。

    西印度地区则是秦国的地盘——这个国度的来由说来话长。

    在2130-2140年间,西洋公司联合真金建立和河中国和陈嵬主导的元国两个势力对占据了北印度富庶领土的德里苏丹国展开夹攻,完全灭亡了这个一度强盛的国度。然后,西洋公司将印度河流域纳入直接管理之下,设立了“天竺邦”进行治理,而在恒河流域扶持了几个本地土王进行傀儡统治。

    天竺邦由于是直接治理,有大量华夏人前去工作,其中不少留在当地定居繁衍生息。大动荡时代到来后,天竺邦没有像其它殖民领那样被土著夺权,反而是当地的华夏人在强人章褣的带领下建立了新的政权。

    章褣自立为王,定国号为秦,然后便雄心勃勃地吸引华夏移民、发展工业、开疆拓土。等到大回归时代结束、华盟成立之时,秦国已经是囊括印度河流域、恒河上游和阿富汗地区等广阔土地的强盛大国了。

    原本秦国也是华盟的候选成员,但秦人自主意识强烈,不愿向华盟让渡主权,华盟也认为秦国治下文化太杂,不够“纯粹”,不愿意接纳它进来,因此双方一拍两散没有谈妥。

    秦国在印度三国之中是最强大的一方,素来雄心勃勃,有一统印度之志。但元国是强大的华盟的一员,不是它能碰的,南印度也受华盟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没法向南扩张。因此近年来,该国主要向西谋取土地。

    大约五年前,秦国与突厥汗国联手,瓜分了垂垂老矣的伊尔汗国。

    伊尔汗国当年由蒙古人建立,一度兴盛后又衰落,数十年前曾在铁血宰相帖木儿的苦心经营下短暂复兴,但随着帖木儿的离世又再度沉沦。该国虽然保有庞大的军队,但以传统的步兵为主,面对东西两个强国铺天盖地的装甲战车和飞机毫无还手之力,数月内便被灭亡。

    而两只巨兽分得的土地不少,但它们的胃口显然不会填满。如今突厥汗国对着老对手罗马疯狂撕咬,难道秦国会甘于就此止戈吗?

    四、殷地。

    大征服时代初期,潘学忠等后世著名的探险家发现了天涯洲和彼岸洲两块适宜人类生活的新大陆,极大地影响了未来的世界格局。

    整个大征服时代,华夏尚书省都在国公会的意志指示下,积极向新大陆输送移民、建设新家园。大动荡时代到来后,虽然官方组织的移民停止了,但新大陆的生活压力更低,本土还是有不少人自发移民过去。

    不过,两片新大陆广袤无垠,却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生存的,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大大超过农村,新移民更倾向于在新汉阳、新南海、新重庆等已经建设成熟的新大陆城市生活,而不是去整天见不到几个人的农场锄大地。

    因此,华夏势力并没有占据整片新大陆,而是在早期开发的天涯洲东南岸和彼岸洲西岸聚居。华盟成立后,在新大陆划分的彼岸、天涯、赤道三州,领土就仅限彼岸洲西部、天涯洲南部和天涯洲东部。

    (注:分别是现代的北美西海岸、南美南部和巴西一带)

    剩余的天涯洲西北部、彼岸洲东南部和中间夹着的新南洋诸岛,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开发程度很低,且有大量土著居住,便没有划入华盟疆域之内。由于土著居民样貌与华夏人较为相似,有人怀疑他们是殷商后裔,因此这一大片横跨两大洲的土地便被统称为“殷地”。

    殷地之中并非没有华盟势力,正相反,当地有不少早期的华夏移民,还有许多华盟企业在经营种植园和矿业,甚至还有一些不愿归入华盟统治的华夏强人割据建国。

    当年的“分瓜”计划也曾在殷地实施,但当地人的文明程度比欧洲人还低上许多,甚至连轮子都没有,因此计划很不顺利,到现在只留下几个松散的部族联盟。

    除了华夏人和土著,还有一些罗马人、印度人和欧洲人也在殷地插了一脚,不过他们建立的殖民地经营成本甚高,收益不大,更多的是出于彰显国威的考虑。

    这么多松散的势力鱼龙混杂,导致殷地成为边缘地带之中最为混乱的地区。单论人口损失,此地应该比不上有序相互杀戮的欧洲人,但当地大部分地方几乎没有治安和王法可言,犯罪频繁,人人持械自保,实在是令人深恶痛绝的罪恶之地,但也因此吸引了一些法外狂徒和冒险家,成为不少华盟影视剧的背景和平安人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五、非洲。

    广袤的非洲大陆可分为北南东西四个截然不同的部分。

    北非是传统的地中海生态圈的一部分,分成几个国家过着传统的生活,波澜不惊。

    南非是华盟海角州的领地,富庶而平静。

    东非存在宋国和埃塞俄比亚两个主要势力,后者是传统土著国度,而前者是当年华夏人扶持混血皇帝赵晑建立的国家。由于一大批前宋移民的加入,该国在原始的黑暗大陆上迅速发展扩张开来,但毕竟受环境和人口所限,至今也只是个农业国,经济以出口农产品和非洲特产为主。

    为了与历史上的其它几个宋国区分,东非的宋国又在非正式场合中称作“非宋”。相应的,文天祥等人在澳洲建立的另一个宋国被称作“澳宋”。

    两个宋国在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互不承认,坚称自己才是赵宋正统,甚至还曾经在三千里洲附近进行过一场小规模的海战。但后来两国渐渐分出了胜负,澳宋由于人口以汉人为主,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动荡时代又承接了不少华夏移民,发展后劲远超非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再后来,澳宋顺利成为华盟的一员,而非宋仍然只是落后国家。

    但落后也只是相对于华盟落后,在黑暗大陆上,非宋仍然是文明之光,土著居民不断向东海岸的几个大城市聚集,这也给赵氏统治者带来了严重的管理难题。出于人道考虑,华盟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扶助。

    最后的西非则是一片类似于殷地的混乱区,分成数个原始国家相互征战,有不少冒险家和贸易公司在当地活动,但经济和技术发展缓慢,几乎见不到希望。

    很多人都说,殷地和西非是“被华盟抛弃的土地”,食之无味,只是扔给边缘地带其余各国争抢的骨头而已。

    或许如此,但谁又愿意一辈子啃骨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