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一个个新的聚落,但这些聚落,并不接受官府的管辖。
于是,朝廷在蜀地州郡的统治其实是“点”状,而不是一个“面”,“有王法”的地方,仅限于一些要地和大城。
四周大多是僚人的聚落,亦或是结寨自保的地方豪强,官府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管理。
益州各地官府要么对僚人聚落进行强制征税,亦或是每年征伐,靠俘虏僚人作家奴或掠夺僚人财产以补公、私之需。
这种做法,激化了地方矛盾,叛乱此起彼伏,驻军连年打仗,开支骤增不说,还影响地方治安,影响农活。
萧纪到任时,蜀地一片凋零,他首先改变了对僚人的态度,不轻易挥师讨伐,而是以抚慰为主,减免赋税,缓和了关系。
又组织屯田,将荒废多年的城池重新利用起来,慢慢恢复秩序。
这种温和的做法,很快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各地百姓安居乐业,战事不再频繁。
而益州可以通过西北方向的吐谷浑,与西域诸国开展贸易,萧纪便大力发展商贸,许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商贾前来经商。
活跃的商贸,带动了地区发展,蜀地的特产,譬如蜀锦,大量外销。
商贸兴盛,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谋生,自然就不会造反。
因为商路通畅,西域各国的使节均经过益州中转,乘船东下,抵达国都建康。
而西域的马匹,也顺着商路进入益州,所以,益州成了当时梁国重要的马匹“产地”。
萧纪在益州任职的十几年时间里,百姓能够较为安稳的过日子,蜀地没发什么大规模民变,施政成效斐然。
日子太平,人口的繁衍生息速度自然加快。
有了这个现成的例子,梁森当然要学,尽快让蜀地安稳下来,把地基夯实,才能进一步有所作为。
他放下资料,看起舆图。
蜀地,从地形上来看,像是个盆,即“盆地”。
这个“盆地”许多地方土地肥沃,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呼。
但是,仔细琢磨之后,可以看出这个“盆地”,其实内部支离破碎,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大平地,而是碎裂为好多个小平原,即“小盆地”
以成都为例,其周边适合开垦平地,其实并不辽阔,所以能够供养的驻军有限。
除此之外,类似成都地区的一些“小盆地”,还有零零星星十来个,如同一个个“点”。
那么,要真正控制蜀地,就得把这些零星“小盆地”都控制住。
控制住了“点”,才能“以点带面”,牢牢控制住蜀地这片地区。
而要控制住一个个“点”,靠收买这些“点”内的地头蛇,是行不通的。
武陵王萧纪在益州为官十几年,颇得民心,可那又如何?
当梁国内乱、魏军入蜀之际,正率军东进荆州的萧纪,腹背受敌,于是,蜀地各处地头蛇们毫不犹豫投向魏军,益州沦陷。
事实证明,这些世代居于地方的地头蛇,只忠于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值得信赖。
就像酒肉朋友,一起大吃大喝可以,到了紧急关头,转身就把你卖了。
前车之鉴,不能忘记,梁森奉命“复蜀”,并且镇守蜀地,就是要把皇帝的一个意志贯彻下去:
用卫所团田,带动“荆湖填蜀”的政策,将一个个“点”,用驻屯卫所以及来自荆襄的移民填满,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
这需要十年时间,十年后,免赋税的期限也到了,便开始检地检籍。
并把僚人聚落转变为编户民村落。
谁敢反抗,就“清除”。
楚国治下,得优待数百年的世家高门都要为名下土地缴税,别人,就更不可能有特别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