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科之后,考生们按照成绩,安排各自的部门里面,六部稍微补充了一些人手,也稍微从各州各郡,提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上来。
各地官员,也开始小规模的调动。该升迁的升迁,该调动的调动。同时沛郡的太守,各县县令,甚至是官吏也陆续补充完备。
三百个秀才连带进士,被完全安排下去,勉强还算够用,至少可以维持整个大汉的正常运作,也仅仅是这样而已。
比如说,现在若是要对外征战,那么第一个面对的问题,就是打下来的地方,可能就没有多余的官吏可以安排。
除非,按照一般的规矩,直接任命原本的官员继续留任……这个就要看刘韬的意思。
九月份的大朝会,这个大朝会很多人其实早有预料。
扩军,几万新兵不可能不拉出去好好练一练,没什么比实战更好的练兵场。
把实战当成练兵的手段,估计也只有现在的大汉朝廷能够干得出来,偏偏所有的官员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当然是晋国,两国相隔就那么一个太行山,直线距离十里不到。”王匡已经升任兵部尚书,这种大朝会,当然是要发言的。
“打什么打?就算有多余的军队,也没有多余的官吏,到时候打下晋国,难道还要军管两年的时间?”吏部那边,卢植当然的一时间跳出来反对的。
“军管就军管呗,皮氏县军管大半年的,不也是好好的?”王匡觉得还是要争一争的。
“陛下,臣觉得,若要对外征讨,首先要解决的,的确是官吏问题。”皇甫嵩显然事先和卢植通过气,所以出来力挺自己的老友。
“陛下,要不,明年再开一轮恩科?”蔡邕出面,显然也是提前通过气的。
按照他的意思,便是让其他几个势力闹,闹腾完毕他们再出面,趁着对方立足未稳把地盘接手过来。
文官们不怕打仗,但既然有损伤更少的方法,为什么要硬着头皮去打?
利用法术加持的打仗方法,扣除可以练胆之外,对士卒战力没什么帮助。尤其是将领也根本没办法,学会有效的利用战术战略,别到时候大汉的将军,都变成莽夫就糟糕了。
刘韬看了看蔡邕,似乎明白这厮根本是以退为进。
恩科今年才开一次,明年再开的话,后年的科举岂非要连着来?
他不止一次强调科举的含金量的问题,当然不会让科举变得那么廉价。不过现在这一个尚书,两个中书侍郎阐述的问题,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人手不足,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估计不少官员都会揪着不放。
“贾诩,有什么办法没有?”刘韬看向贾诩,这个时候不能用郭嘉,就得用贾诩这个老银币,毕竟他们几个的谏言,让他稍微有些不爽。
“陛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有足够的官吏。”贾诩不咸不淡的回了句。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韬看向贾诩,还记得这位早些时候,把他可能询问道的问题,都给罗列了出来。也不知道这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