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直,这次的作文,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来自襄阳的士人,找到了唯一一个不合群的。大概也就是这种极度不自信的情况下,才会想起有他那么一号人。
毕竟以前这位是作为旁听生,进入水镜书院的。说是旁听,实际上就是打杂的。而且大家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他一直用的是假名。
进入书院的时候,用的是单福的名字,来到这里,才坦白告诉他们,他叫徐庶,来自颍川郡。之所以化名,是因为早年为乡人报仇杀人,不得不化名遁逃。
行侠仗义之人,倒不会让人讨厌,甚至有些人更喜欢这种义士。只是襄阳这群士子,大多都是富贵人家出身,自然就不太愿意和徐庶扯上关系。
再说,他也不是荆州人,本身大家就不是一伙的。
与此同时,考官组的五人,此刻才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千多份的试卷,三天内必须要看完,不加班加点还真的没办法。
“该说这种试卷,优点还是有的……”荀彧看了看,前面那些题目的答案他都了然于胸,所以一眼扫过去,大概就知道这份试卷前面这八十分,大概可以给多少分。
“毕竟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这样批改起来的确容易许多。唯一可惜的是,那些答题比较优秀的,却没办法额外加分。”陈群感慨,不少考生,数算和政治不太好,但经学方面很扎实,甚至很出色。
只是这样没用,上面已经交代过,想要参加科举,得八十分以上。
“按照这个评分标准的话,到底有多少人能考过八十分?”王匡有些头痛。
“不过这份题目出得的确有意思,对于并州的考生来说,那些政治题目完全就是送分题,但是反而作文题目会被扣掉不少的分;相对的,那些外来的考生,反正很容易发现这到底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政治题目方面会被扣分。”张杨感慨。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试卷,也算做到了相对公平。
“优秀的考生,自然会在正式的科考里面好好表现。可一个官员,数算和行文都有问题,甚至连政治正确性都不知道的话,那么知识再多,也不堪重用。毕竟我们要的是官吏,而不是做学问的学者。”荀彧回道。
从头到尾,贾诩都默默的看着试卷,一句话不说。甚至四人谈论半天,估计都差点忘记这个考官五人组的最后一人。
这次批改试卷,就没有糊名可誉写,全程直接批卷批阅。相对的,贾诩这个锦衣卫副统领,率领一大堆的锦衣卫就守在考场周围,谁营私舞弊,自然会第一时间送到刘韬那边。
荀彧和陈群不需要担心,但张杨和王匡,却没办法保证。贾诩甚至考虑,要不要趁机找借口把两人革职,这件事情刘韬肯定已经想做很久了。
毕竟两人在任上,多多少少都有混日子的感觉。刘韬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第二天傍晚,阅卷已经完毕,超过八十分的试卷,被送到了刘韬那边。榜单这边已经做好,作文方面可以吃一些再张贴。
“还真是颇为意外,居然能钓到不少的人才过来……”刘韬翻了翻试卷,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