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牢中的氛围截然不同,廷尉署的其他地方,洋溢着的气氛基调自然是喜气洋洋。
都是受了敕封大典将来的影响。
几乎整个朝堂各署都在为此开怀,但廷尉署官员应该是其中最开心。
因为这大昭三公九署,就数廷尉署与公子的关系最深。
公子曾学法于劫,甚至在廷尉署住过很长一段时间,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自老廷尉劫开始,廷尉署上下就一直与长公子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老廷尉与公子的半师之谊,是公子亲口承认过的。
而且老廷尉之后,这份香火情并未断了。
廷尉之孙,就曾为公子亲自拔擢的军机郎之一。
尉山是个什么德性,廷尉署的自家人都是明白的。
能够在人杰辈出的军机郎中占有一席,那还不都是看的老廷尉的情谊上。
上一任廷尉就职时日太短不去说,现任廷尉冯劫冯大人,同样与公子在新法事务上多有令人称道的配合协作,这也是大昭人人都看在眼里的。
而且在以后的新法推行中,廷尉署势必会与长公子有更为紧密和官方的联系。
更不论包括廷尉中丞的杵老大人,更是为公子当做长辈的存在。
受此影响,整个廷尉署就没人拿公子当外人。
王上诏书一下,整个廷尉署都是与有荣焉。
虽然到时有机会观礼的,或许只有冯廷尉一人,但也不影响大家受此影响而喜气洋洋。
然而在这样一片和谐之中,也有不和调的事件发生,令人气恼。
冯廷尉更是没少为此揪胡子,一向杀伐果断的廷尉大人竟是破天荒地不知如何是好了。
“此等物事有何好犹豫,直接烧了,然后将闹事的乱民赶跑就是。”廷尉中丞杵苍老却坚定的语气一如往常,仿佛丝毫没有在意这样他口中的“物事”所代表了何等的民意。
“这是民意,怎能随意处置?当小心应对才是。”刚为冯劫提拔上来,同样在廷尉署任职数年之久的廷尉左丞宋濂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煌煌昭律在上,岂可被所谓民意干扰?念在愚民无知,不追究其罪也就罢了,还要将其大昭从来没有这等事。”
“此言不错,但若说直接烧了,未免……”
“未免如何?未免彰显廷尉大人依律行事的果决?”
中丞杵言辞犀利步步紧逼,而且所言每句都是以昭律为根基,逼迫得宋濂言语逐渐凌乱,不成章法,只能求救似的看向了上首的廷尉。
冯劫此时的脑海中同样有两个声音在不停吵嚷。
而让包括廷尉署“三巨头”争吵不止的那件物事,此时就摆在冯劫面前的案上。
此物在后世有一个雷霆灌耳的名气:万民书。
最为著名的万民书,当是满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丧权辱国的。
一定程度上,万民书的确有表达民意的作用。
然而任何政府都不会喜欢为民意裹挟。
在依法治国的大昭,这等公然藐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