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强大的隋朝,高句丽以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主动出击是不敢的,只能积极备战整军,广积粮草。隋文帝闻知极为不满,责问高汤到:”辽河再广阔,比长江如何?高丽人再多,能比得上陈国吗?我如果不是心存仁义的话,责怪你之前的罪行,任命一将军,能费多少力气呢?之所以告诉你这个,是允许你改过自新。希望理解我的用心,你自求多福吧。”高汤看到诏书,大惧,奉表谢罪后竟然病死了。其子高元即位,隋继封其为高丽王。这个高元不知是没脑子还是怎么了,刚即位就率万余靺鞨骑兵攻打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大怒,下诏废高元的官爵,以自己的小儿子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水路两军共30万人攻高丽。陆路隋军出渝关(山海关)至辽河,因多雨,道路泥泞,粮草不济,瘟疫流行军中,至辽河时已是疲惫之师。海路隋军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突遇大风,船多沉没。高丽王惶恐,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第一次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算是没真正打起来,但远征之军亦十死八九。604年炀帝杨广即位,这位亡国之君很是能干,即位之后即修东都洛阳、大运河,南征越南,北巡塞外。607年炀帝为了向突厥炫耀武力,率大军50万,骑兵10万第一次北巡,遥想此时隋军军容之盛,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甚至于军中造“行城”,可容纳几百人,下有轮子,远观如移动的城堡。塞外的胡人,远在10里之外就望风跪迎。炀帝在东突厥启民可汗大营中偶然见到了高句丽派到突厥的使者,炀帝对其援引箕子及汉代四郡的事,讲了一番高丽自古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命令其回国转告高丽王自己将于611年再次到涿郡(即北京附近)北巡,命高丽王亲自来此朝见,并威胁要率大军巡游高丽。几年之后,炀帝果真再次北巡,而高丽王根本没敢来。炀帝借口没看见高丽王,以其不尊臣礼为由,下令全国的士兵明年到涿郡集合征讨高丽。612年,炀帝御驾亲征,并下讨高丽檄文,有曰:“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东之境朝觐之礼,莫肯躬亲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各路汇集到涿郡的隋军人马已达113万之众。旌旗千里,《隋书》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军第一路人马出发40天,涿郡的队尾才走完,隋炀帝的御营就绵延80里之长。杨广出师前曾训示要“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不得纵兵,不得擅杀,听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炀帝以此宣扬天朝大国的威仪仁义,襄公之仁,反被高句丽所乘。隋军开始很顺利,一路皆克。渡过辽河,在东岸歼灭高句丽军万余人,直抵辽阳城下。辽阳乃高丽辽东重镇,在隋军的猛攻之下,守军请降,而诸将不敢做主,只好停战请示。守军趁机又填好缺口,修整兵马再战,如此竟然有三次之多。另一路军队30万人由名将宇文述统领,令士兵放弃粮草轻装前进,绕过辽东诸城,南渡鸭绿江,一日七胜,渡过清川江,直趋平壤城下,但城坚池深,兵又无粮,又冻又饿,宇文述只得退军,高丽军自后追击,诸军皆溃,至辽东时仅余2700人。隋水军渡海至大同江口登陆,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兵4万攻城,遭遇伏击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征高丽两路皆先胜后败,炀帝亲率大军亦困于坚城之下,不得已,下令班师。是为炀帝一征高丽以惨败告终,隋军损失30余万人。
613年炀帝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包围辽阳城,昼夜不停地猛攻20余日,辽阳岌岌可危,但此时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叛乱,炀帝不得不撤兵回国平乱,军资、器械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随未大败,但半途而废没达到任何目的。614年炀帝三征高丽,隋军在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高句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炀帝称臣请和,并且送还了逃到高丽的隋叛将斛斯政。炀帝也乐得有个台阶,挽回了前两次失败之辱,加之此时隋国内早已因征高丽而怨声载道,天下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遂罢兵许和。后来炀帝忽然想起来,还坚持要高丽王到隋朝来晋见,高丽王不至。炀帝又大怒,下诏四征高丽,后因国内的变乱而作罢。观隋之四伐高丽,真正惨败的只有前两次,所丧之师,于广大的隋来说,并非致命。但百万之师所需粮草、运输之人力,却数倍于此。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无尽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之变,乃至亡国。高句丽拒隋百万大军于国门,竟拖其至亡国,一方面的确是其顽强善战,一方面则是使用一贯的“败即请降”的无赖方针得以保全。胜隋之役后,高句丽仿照古中国的做法,用战死隋军的尸体,堆成金字塔状的纪念物,名曰“京观”。岂不知隋末的乱世即将引出中国最辉煌的唐朝,高句丽离国灭之日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