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平时期的运输。
军列不停的在向前运行,别看速度不怎么样但是效率却绝对不低,李勇和他的一个连的战士们先前用汽车的时候到了晚上就必须休息,否则身体受不了,可是火车就不同了,火车可以昼夜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送,沿途全是一路绿灯,这样算下来,一天开出的距离就很可观了。
几个小时过去后,人们的好奇心理逐渐淡漠了,趴在车窗两侧看热闹的人少了,十个小时过去后窗户旁基本上没有人了,一昼夜过后所有人都和李勇当初的状态差不多,昏昏欲睡,再也不管窗外的风景如何了。
一昼夜后车到郑州附近,这可是咱们中国的中原腹地,李勇告诉大家黄河快到了,果然,从郑州开车不长时间列车就上了黄河大桥。
是黄河啊,大家都听说过可是没看过,混黄的江水很是让战士们开了眼界,李勇告诉大家,这不是什么好事情,黄河之所以黄是因为上游水土保持不好的缘故,江水里混杂了大量的泥沙,什么时候江水变清了才能说明我们的环境变好了。
关于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李勇也不想说太多,因为说多了战士们也不懂,三牛和小成几个人就说过,环境是个啥玩意?也用得着保护吗。
两天以后车外温度降了下来,坐在客车体里的战士们还无所谓,可是外面平板车上的战士们感觉就非常明显了,大家把脱下来的衣服又穿了回去,李勇看着车外不时闪过的一个个站名,他知道军列已经开到河北地界了。
大华北平原,人烟稠密,车外的城市和村庄一个接着一个,列车除了在必要的时候上水上煤以外都是一路通行。
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华北平原,跟大西北的地理环境差距相当大,李勇手下的战士们基本上都是西北人,看惯了沟沟槛槛,那里见过这样大的平原地区,战士们惊叹,这要是种起庄稼来得多爽啊。
这天半夜,车到一个不知名的车站停了下来,两位随车的检修师傅都下了车,说是要为列车做最后一次检查。
两台蒸汽机车和客车体都要上水上煤,还要做必要的检修工作,按李勇的估计起码也跑出去几千公里了,检修一下很有必要。
把李玉明叫了过来,让他打听一下现在到了哪里,最近几天的李玉明可是舒服的很,旅长的警卫工作由何翠花一个人全包了,所以他这个连长当的很清闲,这还是从日喀则出发后接到的第一个命令。
列车停在一个大的编组站里,几十股道的钢轨在月光和灯光下闪着清幽幽的亮光,远近都有工人师傅在忙碌着,简单打听了几句的李玉明赶忙跑了回来汇报:“旅长、旅长,咱们到山海关了。”
山海关,这个一个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重镇,素有两京锁钥之称,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不管是什么列车,只要是出关的就必须经过这里。
李勇也是精神一震,离目的地是越来越近了,出了山海关就到东北了,而东北的气温可不比关内。
“李玉明,把大家都喊起来,别睡觉了,抓紧做好防寒准备。”
有过心理准备的李勇早就准备好了防寒预案,在李玉明和三牛小成几个人的催促下战士们也不睡觉了,把多余的行李展开,把卡车重新武装了一番。
这样一来,卡车的车厢内壁就人为的厚实了很多,外层是防雨蓬布,里面是棉被,冷风想灌进来也不容易。
大家都在前后忙和着,副连长何翠花则还是陪在李勇身边,她也知道有山海关这个地方,但确实是不了解:“旅长,给我们说说山海关呗。”
一阵忙乱下来大家谁都不困了,何翠花的问题代表了一大部分人,大家都想知道知道山海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名气那么大,而解释这样问题的,独立旅里只能有一个人。
李大旅长只有勉为其难了,他简单告诉大家,山海关是明代修建的,当时镇守的官员就是很有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因为南面是大海,北面是群山,进出关只有这么一条路,所以地理位置重要。
谢谢伙计们的票票(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