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始建于战国,历史中有名的“百家争鸣”,便是是以此处为中心原地。∈↗頂點小說,
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稷下学宫也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及至后来三国鼎立,从魏蜀吴演变至夏唐齐,这才又慢慢复苏。
齐国复辟之后,统治者仰慕曾经春秋时齐国的强盛,始终致力于一统大业。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修建代表着齐国盛世的稷下学宫。
世事变幻,岁月境迁,如今的稷下学宫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了整个齐国的标志,甚至位列天下“三大圣地”之一。
“三大圣地”说到底,不过是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所创造出的工具而已。在朝廷的刻意营造以及百姓们的口口相传下,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夏国幅员辽阔、部族众多,为了收拢人心,加快民族融合,根基不稳的夏王赵无极便希望建立这样一个教派,让百姓形成统一信仰。只可惜随着十几年前的那场变故,圣教的地位一落千丈,转而成为了令人唾弃的“魔教”。
相比于神武教,大雪山的地位则要纯粹的多。与其说是推崇一座山,倒不如说大唐朝廷是为了推崇一个人——一个对大唐影响深远的人。
当年叛乱的过程百姓们不得而知,可结果却摆在那里:慕惊锋一人一剑,抵挡住了如狼似虎的夏国雄兵。在大唐百姓的心目中,他便是大唐的守护神。只要有他在,大唐便如拥有一枚定海神针。
所以,大雪山的建立,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稳定民心,让老百姓心中有一个寄托。
和之前两大圣地均不相同,稷下学宫的存在仿佛与“武”没有太大关系,虽然那里住着一位位列“三大宗师”之一的魏中天。
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齐国对于“儒”的追求近乎到了一种病态。加之地理位置让他们不染战事,齐国上下重文轻武,人人以胸有沟壑而感到骄傲。在这种大背景下,“入仕”的途径变得尤其狭窄,仿佛只有从稷下学宫走出来的学子,才能算是正宗朝廷命官。
可以这么说,稷下学宫是支撑夏国朝廷的根基。
由于学宫的地位超然,每年一度的“稷下盛会”,也便成了齐国上下的头等大事。
虽然盛会在每年阳春时节举行,可无形的战争其实早已打响。当参加盛会成为学子出头的唯一出路,全国各地便都会为了一个名额而挤破头颅。达官贵人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务必要让子弟进入学宫,为来日子承父业光耀门楣打下基础,这从庞光大肯花费无数心思,送庞子敬前往尼山参加当地的辩才会就可见一斑。
盛会共分五天,前两天乃是笔试,笔试成绩优秀者可参与辩试。再经过两天的辩试之后,最为出类拔萃的三位学子将会从所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盛会最耀眼的明星。
这样的风流人物,将来飞黄腾达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笔试场面沉闷,齐王自然不会参加,他只需要看到齐国最出类拔萃的学子展现最好的一面就足够了。所以,每年稷下盛会最后一天,从百余人中脱颖而出的三甲在“圣德堂”激辩,齐王便会亲自出席,为本已火热的盛会再添一把火。
今年的稷下盛会无疑更为热闹哦,因为除了齐王和一干重臣之外,更有大唐的使节前来。
无形之间,稷下学宫压力倍增。
号称天下文人的圣地所推出的学子,自然不能在唐人面前落了面子,要让来自西方蛮地的家伙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家传人!
天晴,无风,稷下学宫殿前广场。
“恭迎陛下!欢迎大唐使者!”
当齐王李玉与唐安在一干大臣的陪同下进入学宫之时,无数学子和学宫教习全部跪伏在地,场面蔚为壮观。
蓝天白云,红瓦绿树。大殿之前,群臣跪拜。
宏大的场景让李玉异常满意,苍白的脸上堆起得意的笑容,扭头对唐安道:“唐使,这便是名震天下的稷下学宫了。稷下盛会乃是大齐每年一度的盛会,只是学子们未曾远赴他乡,不知天下之大、能人之多,还望特使不吝赐教才是。”
话说的虽然客气,却掩盖不住语气中的得意。只看他自信满满的表情,便不难猜出他的心思——这天底下还有哪里能在“文”上超越稷下学宫?别开玩笑了。
“陛下言重了。稷下学宫名满天下,学子无不心中有物,为振兴大齐鞠躬尽瘁,唐某一向不胜向往。今日能有幸亲临圣地,实乃了却了生平一桩心事。学习还来不及,哪里敢妄言赐教呢?”
唐安无比谦虚地一番表态,让李玉和一众大臣好感大增。但只有他自己心里才清楚,这般只讲求排场、比拼华丽辞藻却毫不务实的“盛会”,到底有多么幼稚。
和大唐那些高高在上的学子一样,稷下学宫地位如此之高,置身此间的学子不自诩高人一等才怪。这些人不深入田间地头、不俯下身子进入群众之中挖掘百姓疾苦,何谈为百姓办实事?而活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之中,不了解其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