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王衡的启发下,经过反复实验,几名经验丰富的老铁匠成功的发明出了灌钢法。
灌钢法便是使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成含杂质较少的优质生铁,然后将液态生铁反复浇注在熟铁上,使铁渗碳变成钢。
灌钢法的步骤比较简单,王衡在后世的时候看过相关的技术资料,因此还记得。
实际上,这种炼钢方法的雏形在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只不过由于之后连年战乱,尤其是五胡乱华对技术文明的破坏,让许多技术包括灌钢法都是停滞不前,甚至失传,直到三百多年后的南北朝时期,才由綦毋怀文对灌钢法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成为了一种实用的炼钢技术。
这种办法ca作比较简便,费时费工较少,出钢量大,出的钢质量也相当好,是非常适合当时技术水平的一种炼钢法。
当这几位老铁匠还原出灌钢法之后,王衡异常激动,给他们每人都赏了十金,不过这种炼钢法是要绝对保密的,几年之后,便是乱世,如今的同僚,几年之后都可能是敌人,所以这样战略性的技术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的。
在灌钢法成功之后,王衡还按照技术资料上的双液淬火法,以钢为刃口,以熟铁为刀背,用几种牲畜的尿液和油脂来先后淬火,在经过多次实验之后,终于造出了硬度和韧度兼具的宝刀,可以一刀斩断叠在一起的三十札铁甲,这种钢刀已经是当世罕有的宝刀了,如果让当世的名匠制造,费时费工费钱不可计数。
比如历史上记载,曹ca曾命有司制造宝刀五把,用了五年时间,花费昂贵的材料不计其数,这样的宝刀已经是无价之宝了,可是用灌钢法和双液淬火法来制作,却可以实现量产,成本不知道降低了多少,试想,这样的技术怎么可能流出去?
除了炼钢技术有了重大改进,还有一种技术也得到了重大改进。
这就是玻璃的制造技术。
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前,王衡曾经也以为,玻璃并不是中国原创,而是中世纪从海外传来,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他才发现这是一个错误,实际上中国人早就开始烧制玻璃了。
不说别的,王衡自家就有工匠能够烧制玻璃,王衡看过他们烧制玻璃的过程,原来他们是用那种冶炼铅矿之后剩下的灰与砂子一起熔炼出来的,使用的燃料是木炭,这与他在后世所知的玻璃烧制的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木炭燃烧的温度只有八到九百度,而后世常用的那种无色透明的玻璃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碱和砂子,烧制温度也应该是在一千五百度左右。
果然,这种烧制方法烧制出来的玻璃有着各种颜色,并不透明,而且含有很多气泡,显得很浑浊,而且质地非常脆,在骤热骤冷之下非常容易碎裂,很显然,这种玻璃并不适合制作器皿,只能用来制作装饰品。
除了我国原产的这种玻璃,在这个时代,还有一种海外传进来的玻璃存在,这种玻璃就类似于王衡在后世常见的那种玻璃,非常晶莹剔透,不过囿于技术已经运输的困难,能够运到中国来的也都只有小件的器皿或者棱镜。
这样的玻璃现在有个名字叫做颇黎,读音与玻璃已经很相近了。不过这种玻璃由于性状与我国原产的玻璃相差甚远,而且制作方法被运送他们进来的西域商人严格保密,因此时人并不知道这两种玻璃主要成分竟然一样,他们把这两种玻璃视做两种不同的东西。
我国原产的玻璃价格低廉,而这种海外传入的玻璃价格却是十分昂贵。
在弄清楚了这两种玻璃的来龙去脉和价格差异之后,王衡当然敏感的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决定,自己来制造玻璃。
制造玻璃的原料和过程王衡都大致清楚,唯一的难点就是炉温,可是有了石炭,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使用石炭,再用水排鼓风,炉温很容易就达到了所需的温度,第一炉玻璃也很顺利的烧制出来了。
可是第一炉玻璃烧制出来之后,王衡傻了眼,原来这炉玻璃带着淡淡的绿色。
这绿色倒不是很影响透光性,玻璃还是透明的,而且各种性状都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与海外传进来的白色玻璃比起来,卖相还是差了一些,价格显然也是天差地远。
王衡明白,但凡出现这种别的颜色,应该都是原料中含有杂质而造成的,纯碱不可能会有什么杂质,那么,问题一定出在砂子上面了,砂子里面本身就含有不少杂质,在打捞起来的过程中也会粘上土,什么氧化铁,氧化铜之类的东西掺进去了,就会出现这样的颜色。
在后世,要解决这种问题有很多办法,比如用水洗,用电磁铁来吸,用强酸来洗,可是这些办法在这个时代大都不具备条件,而且单用一种办法也是不可能完全去除砂子里面的杂质的,很显然,这些办法都是行不通的。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办法了,那就是从原料上入手。
王衡在后世的家乡离蕲春不远,他去过蕲春,知道那里盛产硅石矿,而且品位非常高,含硅量可以达到998以上,而且那里许多山上都有裸露的硅石矿,想要开采再容易不过了,于是他便委托通江商号到蕲春去找硅石矿,果然,没过多久,通江商号就给他运回来几船硅石。
这东西灰沉沉的并不起眼,在当地根本不值钱,只出了个人工费就想要多少有多少。
王衡再让工匠们用这种硅石矿来烧制玻璃,果然,这一次他们烧制出来的就是晶莹剔透的无色玻璃了。
再把这种无色玻璃进行吹制,便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皿,如杯、碗等等,这些东西交给通江商号运往北方,马上又成了通江商号的主打商品之一,在豪门大族当中不知道有多么受欢迎。
王衡特别精选出来的一套玻璃茶具,包括一个玻璃茶壶和十个玻璃茶盏,便由通江商号送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府上,成为了何进的珍藏,据说他非常满意,这套茶具他都舍不得用,准备拿来当成传家之宝。
对这种无色玻璃器皿的产量,王衡严格控制着,以保证它的价格不至于跌落,而那种绿色玻璃,倒是生产了不少酒瓶,用来盛装最好的那种武陵春酒,就冲着这种酒瓶,瓶里面盛的酒身价也是倍增。
当然,玻璃除了可以为王衡赚钱之外,也有着很大的军事价值,那就是制作望远镜,王衡便让工匠制作了一副望远镜,这副望远镜是工匠手工打磨出来的,将一块凸透镜和一块较小的凹透镜打磨均匀,光滑透亮,角度合适,然后再装在两根套在一起的铜管的两头,一副望远镜就制作成功了。
玻璃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王衡当然也像那些西域商人一样,严格保守着它的制作秘密,事实上,在他后院的这个工坊,是整个刺史府守卫最森严的地方之一。
这第一副望远镜制造出来的时间,已经是七月中旬了,王衡拿到手之后,自己试了一下,觉得效果还不错,这副望远镜是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组成的,在后世属于伽利略型望远镜,看到的影像都是正的,不像两块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看到的影像是倒的,非常方便,王衡便喜孜孜的拿到了黄忠家里。
黄忠正在家里的小院子里看着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