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博弈初唐 > 22、李密其人

22、李密其人

一切,认定自己将来即使不能象文帝一样成就一代帝业,也理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少不会比杨素的地位差到哪去。正因为有这种雄心大志为基础,尽管与对方的身份、地位相差万里,他也毫不怯场,面对杨素所提各种问题,无不对答如流,条条是道。

    杨素本身颇具才干,听了李密一番高论,不禁暗自吃惊,越发认定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待他告辞离去后,竟深有感慨地对长子杨玄感说:

    “李密才学过人,是个难得的奇才,你兄弟没一个比得上!”

    父亲那么器重李密,杨玄感当然不敢轻视,以后就多了个心眼,只要有时间,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与他接近。时日一久,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密友。

    以后,杨玄感在黎阳造反,急需高智商人才,打开大脑库存,自然第一个想到这位才华出众的好朋友,当即令人将李密请入军中,拜为军师,并诚恳地向他征求今后的发展、进军方略。

    李密日盼夜盼,总算盼来这么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对杨玄感所问的事,心里早有准备,以至不假思索,脱口说出三计:

    “杨广出征,至今远在辽东,南有大海,北有突厥,中间一条大路,到处关卡重重,明公如果断决策,出其不意,火速抢关夺险,率军长驱入蓟,杨广回国的路就断绝了;高丽人得到消息,定然借机发难;到时候,他前后受敌,要不了一个月,军粮势必耗尽,兵马再多,也将不战自败,这是上策!关中地方闭塞,土地宽广,是难得的创业基地,明公率军西进,一路所过关卡可以暂不理会,矛头直指长安;长安是历朝古都,藏龙卧虎,明公入城后,可大量招贤纳士,妥善安抚当地军民,借以换取人心,同时分兵把守各险要处;杨广回国后,因老巢丢失,打败他就不难了,此为中计!集全军之力,火速进攻东都,但隋军势必全力防守,如百日之内不能将该城拿下,各地兵马得到消息前来驰援,胜负却很难预料,因此只能称之为下策!”

    “蓟州离此路途遥远,大军远征,耗时费日,且一路关卡重重,逐一攻克,绝非易事!只怕我军远远没有到达,杨广大军却已回国!”杨玄感沉默片刻,断然回答,“西取长安,依贤弟之见,一路所过关卡暂置一边不予理会,固然可以加快进军速度,但也无法杀出我军应有之威,即使顺利攻克长安,四面大片土地还是掌握在隋军手中,恐难有所作为!反过来说,东都是杨广苦心经营多年的新都城,朝廷百官家小多居该城,只须一鼓作气将它攻克,众官挂念家人,心情无法安定,到时候晓以利害,大多势必临阵反戈!再说,东都离此不远,大军一出,更易立竿见影,由此可见,贤弟所谓下策,方称上计!”

    应该说,杨玄感当时对形势的分析也自有他的道理所在,行军打仗,毕竟不同于纸上谈兵,以他临时拼凑起来的那点儿有限兵力,无论是攻取蓟州或长安,路途遥远,沿途各处都有朝廷大量军队,各地官员守将能不认真考虑考虑自己肩负的一份责任?你不沾惹那是你的事,人家能眼睁睁看着你从身边轻轻松松绕过而不闻不问?哪怕一切都按李密所说的上计或中计实施,也未必真有那么容易得手!

    要说失误吧,杨玄感最大的失误是性格过于浮躁,反旗竖得太早。正如李渊当初对宇文士及所说,假如杨玄感起事之初不事张扬,而是假借运粮之名,一路悄无声息、兵不血刃拿下黎阳到蓟州一线关卡,杨广被阻隔在大海那边,除了瞪着双眼干着急,还能怎么样?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这一严重失误,将他彻底推向了祸福难测的风口浪尖。这一点,李密心里其实也很明白,那会儿,哪怕杨玄感将军事指挥大权全部交给他,他也自问缺乏足够把握稳拿稳取实施他的上计或中计。没有充足理由说服对方,他除了闭上嘴不再出声,还能怎么样?

    于是,杨玄感断然下令,与杨积善、杨玄挺两位胞弟分兵三路,进攻东都,并旗开得胜,一路上打过不少胜仗,夺取了河南境内大片土地,兵势日见强盛。令人遗憾的是,大军抵达东都后,却遭到隋军顽强抵抗,东都城屡攻难下。时日一久,双方在攻守过程中打成拉锯战,一拖几个月,杨玄感始终无法将它攻克,且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比如说放弃进攻东都,先将后方大本营好好巩固一下之类。

    正因为类似种种失误,以后,杨玄感被陆续赶来的隋军层层围困,才发现处境不妙,不得不转攻为守,分兵四面拒敌,却往往顾此失彼,节节败退,先前所取土地陆续得而复失,最终兵败自刎,落了个彻底惨败的可悲下场。

    李密因始终追随在杨玄感身边,生平壮志未遂,自然不甘心像杨一样自刎,以至在混战中成了隋军俘虏,被作为首犯之一押往朝廷。多亏密友王伯当、齐国远、李如圭等人及时得知消息,在押送途中设计将他救下,一路陪同他到处逃亡,吃尽苦头,躲过官军层层追杀,最后逃到瓦岗寨,被翟让收留。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